寒暄

      我不懂医,不说寒包热此类病症,我要说的是寒暄的另一层意思:见面时的礼仪与问候。
      人在没有经人引见相识时,唐突寒暄,是会惹对方厌恶排斥生警觉的。一旦有人引见,那境况又大有不同,但都不可言语突兀,更不可直入要害,须得以寒暄为引子,徐徐渐进,方得始终。譬如,你寻人帮忙,尚未寒暄拉拢一下感情,便直截了当要人帮忙,那成功率是极低的。所以,寒暄的重要性不可轻忽。
      林语堂说,像洋鬼子来访就喜欢直截了当开题,这样子很失风雅。风不风雅,我们不说,概中西文化差异。不过有所异亦有所同,在卡耐基曾提到一个例子,说在美国有一保险推销员拜访一位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只为让对方购买自己的保险,初见时不谈目的,饭中往来笑谈上学时的奇闻趣事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直至饭后才推销起保险,那同学话不多说,欣然答应。这确有耍手段之嫌,但如果一见面就直接透露此行目的,我想那同学便不会欣然答应。
      中西文化在见面礼这块的差异也是巨大的,像吻手礼在中国大概只能在婚礼上见到,而在西方国家是普遍存在的,且不限于某种场合。我冒昧幻想了下,如若在中国有人冒失对有夫之妇行此礼,而丈夫立于侧,那人估计得卧床个把月。吻手礼都这样,贴面礼更别说了,在中国古代估摸是要浸猪笼的。西方的女性喜欢别人直截了当地称其貌美如花,不论真如花还是假如花;在中国就不能说得这样直白,一见女人就说你好美啊,人家必定以为你心怀不轨,接一脸口水事小,甚者对方还会脱下高跟鞋对你施展打狗棒法的一招一式。据说,不能称西方人变白变胖了,言其眼中穷人才会没钱旅游,经常旅游的富人是又黑又瘦的。现在的中国人也喜欢瘦,不过普遍不爱黑。而以肥为美的盛唐云乎哉?盖文化不仅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常言道:“入乡随俗”,地方性的文化习俗该尊重还是得尊重的。
      然而,对于这种相遇时礼貌性的搪塞问候,年少时我是烦恼排斥的。那时在家乡经常有这样的烦恼,但面对熟人不说几句废话又不大礼貌,而一说又觉得这种废话说出来有违于心,所以心里常犯矛盾。时光荏苒,多年前与我堂婶的那次相遇犹历历在目。当时,我在小巷碰见她,我敬称了她一声,她问我吃了没,我说吃了。回过神来想,怪自个话应得太快,其实我还没吃,回过头想说我还没吃,可见到她的背影话又卡在喉中,心里寻思人家也只是随便问问,我又何必较真?但那天午饭我还是吃得贼猥琐,生怕她路过我家见个正着。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孔子指出言谈要合乎规范条理。但寒暄却也没啥规范条理可言,皆是信手拈来。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喜欢就地取材,这就导致碰面时的寒暄大体都是废话,就比如一个人拿着纸巾擦着油腻的嘴走出家门,一般瞧见的邻居会这样问:“你吃了呀?”还比如一个人走向厕所,从厕所出来的熟人撞见就会问:“上厕所啊?”等等、等等,这不都是明知故问吗?以前甚是排斥寒暄,因为寒暄来寒暄去不是逢场作戏的恭维话就是明知故问的违心话,长大了就没有这种抵触心理了:如若对方开口寒暄,你不作回应那甚伤人心,抑或你开口寒暄,对方不应也必伤己心。再者,两个熟人相遇如若不寒暄几句,而是冷冷淡淡地擦肩而过,那成何体统?当然,两个相识之人邂逅于途相视而笑不亦善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