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教学关系 努力实施有效教学

正确理解教学关系     努力实施有效教学

                ——对教学过程中“双主”理念的几点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表明: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然而,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应用中往往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意中会走向较为极端的一方。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让学生的“学”围着教师的“教”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教师中心论”;与其相反的教学观却认为,为了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张教学一定要按照“先练后讲”的逻辑展开,把教师放在附着于学生的地位上,让教师的“教”围着学生的“学”转——即所谓的“学生中心说”。为了解决这一“教”与“学”的极端做法所产生的矛盾,不少教育理论专家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论,似乎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对立和争端得到了化解。但实际上,不管是“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说”还是“主导主体论”,都是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对立起来,看成了可以分割为两个独立单位的活动,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谁决定谁的关系。实际上,“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而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教”与“学”是“教学”这个“基本单位”的二个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为了实现教学任务目标,围绕着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有效的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下面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作用与学生地位的辨证关系。

现代教育的理念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促进人的精神健康发展的世界。为此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教学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新要求,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它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然而,分析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所谓的“开放”理念“指导”下,不顾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无序“开放”,造成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严重偏离数学教学的要求。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作用与学生地位的辨证关系。“教学过程”的新理念应该从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角度来认识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的要素的内在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真正和谐互动的交往关系。具体地来说,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此之前,首先应该研究以学习内容来思考学法的有效性,进而以学法的要求去追求教法的科学性,同时也应以教法的启发作用去引导学法的正确形成或改进。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不能只“授之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教学任务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的原生态就是方法,思维素质来自于方法(在学法中形成),又还原为方法(通过方法表现出来)。当然,我们认为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应该积极通过“互动”参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条件和机会,并适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引导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主要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地生成和建构。正因为“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所以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活动的有效性,一方面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情感、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让教育生态学理念与数学学科本质特征在课堂中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的生态环境,平衡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目的。

二、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创造学习的辨证关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有人把新课程提倡的这种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接受学习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在接受学习实施时密切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法,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实施创造教学时,同样要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调在做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对他们的创造能力的提高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实,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总是会呈现出从学习条件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接受与创造两种学习方式的态势,这既是学习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认知需要。不假思索地把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是绝对错误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当然是“活动的”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但把教师在讲授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一味以机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教材,缺乏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环节的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导致教学的封闭性、被动性、机械性归罪于接受学习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辨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合理地发挥教与学的整体功能,使接受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创造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要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辨证关系。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正因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无序生成”的可怕后果。理想的课堂是在有价值的活动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要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交往、发展的过程,应该搞弹性化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中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强调生成,先要做好预设。我们不能等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有着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我们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思考: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我们在预设时,必须了解,必须关注。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成的问题。当然,我们在十分重视动态生成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学的整体目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既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分清轻重缓急,分别对待;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水平,组织有效的教学,让有效的教学资源成为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让预设目标成为动态生成的支撑点,让学生积极的情感成为动态生成的催化剂——让预设在生成中升华。

    总之,我们提出的教与学的统一体理念,并不反对在这个基本理念下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作用、地位和要求作出正确的分析。在我们看来,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活动,单有教师或单有学生都不能构成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学。学校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和落脚点虽然在学生身上,但纯粹的学生活动或纯粹的教师活动毕竟都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仅从学生的角度或仅从教师角度来揭示教学的本质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当今我们在大力提倡的生态教学理念,也是主张要正确积极地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的教学只有在科学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确理解教学关系 努力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