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图片发自App


前不久好友推荐了这本蔡崇达的《皮囊》,初看封皮便心生欢喜。

序言部分的作家推荐竟然有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作家韩寒,他说: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觉,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

读完一章,我也像韩寒一样在每个静谧的夜晚细细品味着崇达的文字,凛冽中带着淡淡的愈品愈浓的苦涩。

这是认心、认人的皮囊,崇达真挚、坦荡、自然自白着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很真,也很痛。

这人间里每时每刻发生着的事情,在崇达的笔下平静而沉重地记录着,向我们诉说着。

越往后读,越感觉人生在世就是来受苦的,每个人都在受着不同程度的苦痛。谁也帮不了谁,决定自己命运的只有自己。但是,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是啊,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此时,崇达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这沉甸甸的十四章里,让我们也一起历经了许多人的一生,时光、选择、执念、命运,在叹息的同时又握紧了自己的拳头,然后抬眼看看此时正陪在身边的人儿,如此,便也很知足。

无论是最终都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阿小和阿小”,还是一直在努力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想活出自己的“张美丽”,他们    并非只是命运多舛,更多的是在与现实生活作斗争时没有坚实后盾来支持自己。只是,为什么?仅仅是想活得体面一些,真的,就这么难吗?只是想跟你们活得不一样而已,真的就这么难吗?

人们仿佛从生下来就在努力跟所谓的命运作着斗争。顽强的、咬紧牙关的反抗着,挣扎着,或许像撒泼的小孩子一般咬牙切齿,在生命的这条乱流中任性地摆脱出一个可能的命运。

就如小时候的玩伴,大家都因为际遇的不同而过上了不同的生活。而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是……写到这里,我立刻否决了自己的观点。其实,等到年迈了,其他的附属品依旧是抹不去的,每个人都不再是你曾经认识的那个少年。

人生的安排有时候就像是拙劣的肥皂剧,时光是如此的残忍,可爱的敬业的父亲,兢兢业业一辈子的所有印记一点都不剩下,那些我们深爱着的人也会被轻易抹去,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他们都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找不到他们的一点气息,甚至连凭吊的地方也没有。

而对于还在列车上的我们,再怎么声嘶力竭都没用。无论我们如何反抗,也都是徒然。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人也更容易滋生出不可避免地悲观情绪。

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只知道他们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们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在自己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见和理解他们。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当你坐在一个人的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

读着读着便会悲伤起来,那种眼巴巴和无能为力会瞬间笼罩着自己。就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所以啊,要多向内看,多去发现自己,多去发现自己的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