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动的养生课
据春秋战国联合国花边新闻社报道:公元前三百多年的一天,在春秋战国魏国,举行了一场宰牛表演。魏国国君魏惠王莅临现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并发表了简洁而精辟的讲话。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厨子手提一把明晃晃的宰牛刀,神定气闲地走到一头牛旁边。据主持人介绍,此人姓丁,俗称庖丁,从事宰牛工作二十年,在杀牛界享誉盛名。只见庖丁气沉丹田,刹那间,双目圆睁,手起刀落,牛应声倒地。他一会儿用肩膀抵着牛的四肢,一会儿用膝盖顶住牛的身子,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姿势,脚不停地左右移动,手不停地上下舞动,潇洒自如,就像在跳一曲古老的桑林舞。而他手脚所到之处,皮肉和骨头剥离以及刀子解剖牛时所发出的声音,宛若一首动听的《经首》乐曲。魏惠王惊呆了,半晌回过神来:额的个娘哎,这个厨子不是人,魔术仙人下凡尘!我不扶墙,就服你!这技术太牛啦!
庖丁放下刀,向魏惠王深施一礼,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报告我王,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我所爱好和追求的是“道”。
哦?杀牛还有道?真是盗亦有道,匪夷所思,魏惠王想。他期待着厨师的进一步阐述。
丁厨师向魏惠王汇报了他杀牛寻道的经历,大致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杀牛的时候,看到和经手的都是一头头颜色不同、大小各异的牛,觉得它们都有差异,都有所不同,所以,对待每头牛都小心谨慎。
通过三年的实践,他积累了经验,了解了牛身体各个部位的结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他看到的不再是一头头具体的牛,而是抽象的、概念化了的牛。一头头活生生的牛,在他脑海里已经分成若干个部位,对于各个部位的纹理、结构,了如指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庖丁的技术不断升华,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整头牛的身体结构深深刻画在他的脑海中,闭上眼睛,就能精准地知道牛体的经络、纹理、骨骼,甚至可以不用眼睛盯着,就能轻松地解剖一头牛。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庖丁依照牛体的自然纹理,引刀入骨节间的空隙,刀子在经络间、在骨头关节的缝隙间来回自如,游刃有余,骨头和经络从来不会碰到刀刃。庖丁指指自己的宝刀,自豪的对魏惠王说:一般的厨师用刀子砍骨头,要一个月换一把刀子;技术好的厨师用刀子割经络,一年换一把刀子;而我呢,应该是工匠级别,技术精湛,这把刀子用了19年了,宰牛好几千头,刀刃好像是刚磨过的一样锋利,如若不信,请大王过目。
看了庖丁精彩的表演,听了庖丁生动的汇报,试了试庖丁的刀刃,魏惠王被彻底征服了。只见他一拍桌子,激动的大叫一声:好,真TM绝啦!我得到了养生之道。旁边人吓了一大跳!
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欣赏的是庖丁精湛的技术,有人感叹庖丁坚持不懈的韧劲儿,有人佩服庖丁独到的悟性,而魏惠王,则从中得到的是养生之道。因为作为一国君主,他考虑更多的可能就是如何保养自己,让自己健康长寿,尽享天下的荣华富贵,所以,他的关注点自然会与众不同,从杀牛中悟出养生之道,真不愧为一国之主!
那么,魏惠王从杀牛中悟出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概括起来8个字:避其锋芒,保全自己。
我们常说,生活处处有矛盾,人生时时有矛盾。在家庭,不可能就你一个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如果没猜错,你肯定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弟妹和哥嫂,一大家子人,难免会产生矛盾。现在信息高度发达,我们经常会看到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之间闹矛盾的消息。在学校,有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在单位,有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如此等等,矛盾无处不在。会来事儿的,一是不会制造矛盾,二是遇到矛盾会采取办法予以化解。不会来事儿的,到处制造矛盾,天天是生活不得安宁,心情不能平静,最后是憋出各种毛病。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呢?庖丁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硬碰硬,见到筋就切,见到骨头就剁,要讲究方式方法,用理智来规避和化解矛盾。历史上的卧薪尝胆、负荆请罪、胯下之辱、以及六尺巷等等这些故事,都反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要意气用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善于处理矛盾,化解矛盾,才能保全自己,成就大事。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遇事瞎抬杠,爱较真,不服输,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个直性子!好像直性子很光荣、很高尚,结果呢?因为不懂得回避,横冲直闯,不仅自己吃亏,还常常受气,伤心、伤肝、伤肺。看看身边的人,凡是那些个成天有事没事找气受的人,有几个开心快乐?有几个健康长寿?只有那些庖丁式的人物,理解了生活,看透了人生,遇事会绕道,善于用理智处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矛盾,这种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情,最基本的在于要正确认识生活,认识人生。庖丁之所以能熟练的掌握牛的骨骼结构,在解剖牛时游刃有余,就在于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对牛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单个的黄牛水牛、大牛小牛,飞跃到对牛体内部结构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为什么有些人在现实中老是碰钉子?原因很多,但基本的一点,就是认识上有短板。客观事物都有多面性,个别和一般、现象和本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认识事物都是先从个别开始,从现象开始,然后,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多次的循环往复,认识得到不断升华,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个别的事物、事物的外部,看起来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世界上谁找到了在颜色上、大小上、花纹上、经络上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但是,尽管它们的外在形状有多少差别,但是,当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它们在质上都是相同的,都不外乎是由水、糖类、蛋白质、氨基酸, 果胶、纤维素、以及一些游离的金属离子等成分所构成。人的一生,不外要和人和事两个方面打交道,工作中,如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内在规律,是不可能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也不可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到头来,吃亏受气的是自己。同样,我们与人打交道,必须要学会观察人,识别人,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加以分析,逐步认识一个人,人们常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个意思。只有通过一定时间的接触,了解了一个人的知识修养,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才能有意识的避免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做到和谐相处。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生活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和悟性。我们唯有像庖丁那样悟出生活之道,遵循规律,顺应自然,避实就虚,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不碰壁和少碰壁,让复杂的人生变得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