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买买买,怎么办?

去年12月,我在香港海港城开《理财就是理生活》的签售会。有个女孩问我:“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看到那些漂亮的包包、鞋子、衣服,我就是忍不住。我的薪水完全支持不了我的开销,怎么办?”

那时,我已经写完了《高财商孩子养成记》,于是,跟她分享了《养成记》里的这一段故事。

那是理念篇之后的第一站——《超市大作战》。

1. 100元,要怎么用

有一段时间,我女儿天天吵着要跟我学理财、学赚钱。我跟她说:“理财,可不仅仅是赚钱这么简单。要学会赚钱,首先要先学会怎么花钱。

女儿说:“花钱还不简单吗?有钱,谁不会花呀。买自己喜欢吃的、玩的、用的东西,就行啦。”

我就跟她一起回忆了前段时间我们去冒险乐园玩的场景。

那天,我们看到一对年轻的爸妈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在玩游戏。游戏台上画着不同的圆圈,圆圈里有大小不同的数字,扔到哪个数字,就有对应的积分。在限定的时间内,扔多少分就可以换取对应的礼物。

我们俩都对那个画面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扔游戏币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一个游戏币2元钱,那么短的时间,扔出去的绝对不止100元。可以推测到的是:最后他们只能换一个小毛绒玩具。如果用100元去买,可以买到比这个玩具精美好多的其他物品。

女儿说:“不对啊。游戏玩的是乐趣。又不是真的要买。”

我说:“这个游戏其实非常简单,咱们自己在地上画几个圈圈,标上分数,设个奖品就行了。一样有乐趣。”

女儿说:“也对哦!”

另外一人,她跟我女儿一样喜欢做手工,平日里就喜欢DIY一些小东西。她花50元买手工材料,开开心心做完了,把成品放在网站上卖了100元。

同样是100元,前面的游戏,欢乐来得快、去得也快。

后者的100元,不仅做了自己爱做的事,还练习了手工技能,更把100元变成了150元。

快乐都相似,财务收获却有大不同。

女儿惊讶道:“哇!还可以这样?太棒了!”

我便告诉她:“花钱,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怎样让钱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2. 超市大作战的实验

之后,我便与她进行了一次名为“超市大作战”的实验。

这个实验分两步走:

(1)第一步:

去超市前,由女儿先统计全家人的购买需求,写成需求单。到了周末,爸爸妈妈奶奶两个孩子两个菲佣,全家一起出动去超市,却不带上这张单。

结果,最后购买的东西比当初单子上列的要多了四百多。

这也合情合理。本来只想买一样的,因为超市买二送一,就买了三样。本来没想买的,看到促销,就买了。

(2)第二步:

到了下一个星期,依旧由女儿统计全家人的采购需求,写成需求单。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让她带上需求单,而且只有她和菲佣两人前往采买。

结果——可以推测得出——完全与单子上一致,一点都没有超预算。

我问女儿:“你觉得两次尝试有什么不同?”

3. 视觉化的目标

女儿说:“第一次没拿单子,第二次拿了单子。”

我说:“这就叫做视觉化目标,也就是看得见的目标。”

手里有一张单子,就会不断提醒我们照着单子来买。

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大家会在书房显眼处贴上“天道酬勤”,老师也会在黑板上写上“离高考还有XX天”。

视觉化的目标,会指引或者不断提醒我们朝着方向行动。有了这个方向时时指引,就不会偏离目标太远。

奇怪的是,当我们毕业了,步入了社会,反而忘记了有这样一个方法。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变得不再简单直接和清晰的缘故。

4. 社会分工的奥秘

我问女儿:“你还发现了什么?”

女儿说:“两个人去买,比全家出动更快。”

没错。全家出动,你等我,我等你。这个人还在想“要不要买这个”,那个人还在比对价格。其他人在等待的时候又看中了些别的什么。时间就被拉得很长,东西也就越卖越多。

我跟她说:每个人专门负责一件事,其他人可以空出来做别的事情。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总的效益就越高。

而且,一件事由专人负责,出了问题也可以找到负责的人,不会大家互相推脱。一个人专门从事采买,不同的物品放在哪里,哪个东西的哪个品牌更便宜,也会越来越有经验,进一步提高效率。

这就是社会分工的奥秘。   

5. 没有诱惑就没有伤害

第三条发现,也是我想分享这个故事给那位海港城小姑娘的目的所在。

我把这个发现总结为“没有诱惑就没有伤害”。

人的决策很容易受到视觉的影响。

手里拿一张购物单、书桌上贴个标语,就是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

但把这一弱点应用得淋漓尽致的是商家。

商家把商铺、物品包装得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只要看到它们,就会想要占有它们、把它们带回家。这是人性。违反人性,我们就会不畅快、不开心、不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漂亮的东西,本来我们并没想要买。可是,当我们在货架上看到它们时,心里就乱乱的,特别想买了带回家。可是,回家以后,又觉得也不过尔尔,很快又束之高阁了。

很多时候,只要没有看到五颜六色的商品,我们就根本没有购买它们的欲望。那么我们不买它们,也就不会不畅快、不开心、不幸福。

所以,一个省钱的有效且聪明的方法,就是降低与消费品接触的频率。

第一次超市购物,之所以比购物单超出那么多,没有那张购物单在手是一个浅层原因,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参与购物的人更多。以家庭为单位,大家与消费品接触的频率更高。

第二次,实际只有一个没有太多自主权的小女孩在购物,菲佣只是陪衬,其他有购物决策权的人都没有与商品接触,也就不会产生购买的欲望。自然,更不会因为没有买购物单以外的东西,而不痛快。

很多人反感理财,因为担心理财会降低生活质量,以为理财就是省钱、省钱、再省钱。他们不知道,其实存在很多聪明的方法,既可以省钱,又不会降低生活质量。这一点,我在《理财就是理生活》的分享会上讲了很多。

就像之前举的100元钱的例子,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很多。不一定要靠扔钱,做手工也可以。

同理,能够带来幸福感的事情也很多,不一定要靠逛商场买买买来获取。约三五知己去爬爬山、打场羽毛球、游个泳都可以带来幸福感。

周末,很多香港家庭会大清早去酒楼喝早茶,然后全家一起逛商场。这是一个非常差的习惯。这么做,其实是暗示和鼓励孩子每个星期都要消费。大家满眼看到的都是精致美好的商品,要么就花很多钱买回来,若要忍住不买,开心指数就会下降。

改去户外爬山、游泳、打羽毛球等非消费型活动,同样能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获得的快乐感相似,财务付出却相差甚远。

这就是我们超市大作战的三大发现:视觉化目标、社会分工和降低与商品接触的频率。

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你也有所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就是想买买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