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56天 3.25尽善尽美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56天

原文阅读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评论《韶》乐时说:完美到了极致,也完善到了极致。评论《武》乐时说:完美到了极致,但还不够完善。

启发思考

        “乐”在先秦时代有极宽泛的含义 ,既包括声乐器乐、也包括舞蹈和歌词;既指歌乐舞等综合性的艺术活动,还特指配合礼的歌舞音乐,进而还指由音乐艺术而生的快乐之情。

      古代帝王治理天下成功,都会编排音乐舞蹈来记录当时的盛况。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古典音乐有六种,一曰《云门》,为黄帝的音乐;二曰《咸池》,为唐尧的音乐;三曰《大韶》,为虞舜的音乐;四曰《大夏》,是夏禹的音乐;五曰《大濩》,是商汤的音乐;六曰《大武》,为周武王的音乐。 

        六种音乐中,《韶》与《武》最有名,两个乐曲孔子都爱,但更喜欢的是《韶》,他在齐国听《韶》,“三月不知肉味”,感觉好听之极。     

      孔子爱“乐”,不仅是因为感官和心灵上有快乐的享受,也相信通过它们达到心性向礼的自由境界。乐与礼的配合,可以在情感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节奏曲调的平和适中往往会对人的心性发生影响作用。而“成于乐”就意味着礼的精神已经化为血液和生命,成为人们愉悦的感受。

      除了愉悦的感受,孔子在谈论《韶》《武》之乐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美”与“善”,并第一次正面谈及了“美与善的关系”。“美”是听到音乐后最直观的内心感受:太好听了,太愉悦了;“善”则对音乐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音乐舞蹈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思想要高尚美好、充满仁爱。

          为什么“韶”尽善尽美,而“武”却尽善不尽美呢?有人说,孔子就是因为舜是凭禅让拥有天下的,但周武王讨伐纣王才取得了天下。倡导“仁政”的孔子,对使用武力总是感到遗憾,所以,“武”不能尽善尽美。

        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与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美和善在孔子这里已被明确区分为两个范畴,“尽美”不一定“尽善”,美不等于善,善也不能取代美。“善”指道德内容,“美”是指能给人以审美愉快和享受的感性形式。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美善关系”是中国美学的主要命题之一。孔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达到最完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美排斥善,也不是善取代美,而是两者都臻于极致。这既表现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对艺术社会意义和价值的重视和强调,也表现出他本人身为一位能歌善奏的艺术家,对于美的独立价值的承认。

          他的思想,虽不系统,但很重要。有学者认为,孔子美学确乎已经把周代礼乐的中和之美提升为系统的和谐美理论了。他的美学都与其社会人生的学说相辅相成,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是其受益者。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

廖群的《所思远道:两周卷(大美中国)》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56天 3.25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