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高层管理的

2012年大学毕业 我已经25岁。

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南下广州,寻找自己的无限可能。

现实给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创造了第一份“可能”——可能我真的很差劲

拿着一张毕业证,四处碰壁。终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来糊口。

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位于番禺的一家还算有点规模的工厂。如果不是还有一个毕业证傍身,只怕是去流水线从底层做起了。

经过反复的面试最终定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PMC。试用期3个月,底薪3500,包食宿

当时对这个工作岗位并不了解,只知道是对企业制造体系的一个流程管控。

为了当初夸下海口,毕业那一刻将不会再要父母一分钱。我决定“先做着”。

怕父母担心,在入职后第一通电话就是告诉他们,我找到工作了,工厂做PMC。对于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岗位,唯一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么多年的学没有白上,可以在大公司上班了。

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后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的学真的是白上了。除了电脑还能勉强制作一些表格,工作报告写的还算有条理,其它一律用不上。而且一起工作的同事基本上都是高中学历,甚至还有初中学历。当时给我的感觉并没有很骄傲,反倒是让别人在背后说:一个本科生跟我们做一样的工作,看来上学再多也没有用。

这些话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投入,我没有什么高尚的品德去教育一帮人一定要多读书,但是我一定让他们知道读书多一定是有优势的。

一个月后,我熟悉了公司生产产品的80%的材料名称,并能掌握了生产车间每个车间的生产能力及产品的额定工时。

两个月后,我能独自编排生产计划,并熟练对接业务跟单、生产、采购等各个部门。这也让我3个月的试用期直接提前了一个月,2个月转为正是员工。工资上涨500元。毕业以来,第一次感觉其实自己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差劲,第一次相信了“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并不是大家眼中看到的读书没用。

工厂的人并不像学校里的学生一样,在学校每天除了上课还能去打打球,做一些社团活动。这样适当运动外,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与创新思维。工厂的环境造就了人就像机器一样,非常机械的完成当天的任务。这是我进入到工厂的唯一一件比较有感触的事情。

从那时,脑子开始有一个想法“怎样才能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呢?”“如果工厂一直这样安于现状会不会被淘汰呢?”“公司发展需要创新,我们公司的创新在哪里?”当然,这些问题只是我自己琢磨,并没有提出来或者拿出来做深入研究。

人心不古

可能是我表现的比较上进,也可能是我做人不知道收敛。总之,我遇到了入职5个月的第一次公司内部投诉:为了得到产能绩效,同制造中心管理一起虚报产量。

投诉我的是我直接上司,我的部门主管。而且是直接越过部门经理投诉到总经理那里。偏偏总经理是眼里揉不得沙的人,最讨厌弄虚作假的事情在公司发生。虽然感觉有点大题小做,但是“有举报,必调查”也是企业文化之一。

被人事约谈并拿出生产报表一一核对,最终确定数量有30件差异,而这30件差异是因为制造部由于物料损耗未结单,因为赶在月底最后一天就报了,等着物料退换后第一时间补齐入库。

事实就是事实,容不得争辩。虽然30件并不能决定绩效奖的金额,但是账物不符是铁打的事实。

第二天人事部通告,相关部门绩效奖金取消。而我直接被调制造部,做制造计划,具体跟进生产计划排序与生产进度确认,也让我到生产部好好学习和反思一下。我的部门主管能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想办法杜绝,绩效奖照发并奖励500元。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我一定会辞职。当时我的第一想法也是如此,但是辞职的话会让别人感觉我是做贼心虚,对于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也会是个污点。所以我还不能走!

简单的做了交接以后我便去了制造中心。

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情绪低落,虽然我做不到圣人的胸怀不去恨那些陷害我的人,但是这也提醒我以后在工作中要严谨、严谨、再严谨。

制造中心的经理比我大十多岁,姓赵。是一位很有管理经验的前辈,负责一个600多人的制造中心。手下2个主管,一位主管前端组长半成品,姓刘;一位主管后端成品到入库,姓王。整个部门在他的带领下井井有条。虽然人多,但是一点都不显得杂乱。

我的直接上司就是赵经理,可能我的调动和制造部有直接的关系,到了制造中心后经理和两位主管都格外的关照我。而我除了下发生产计划外车间便成了我的根据地。每天至少在车间呆上6个小时,从第一个工序开始,了解产品产品结构,熟悉产品的组装方式。甚至成了车间顶岗的首选人。

一个月后,我把一份《生产车间额定工时表》交到了赵经理手中。具体内容就是每个岗位完成本岗位操作的时间需要多少,取5-10次平均值就。折合一台产品需要的总工时。

很庆幸,赵经理看完后无条件支持我的工作,3天后便按照《额定工时》开始实施。

刚开始车间所有人员都持反对态度。毕竟一直以来大家都安安稳稳的做着事,一下子让整个流水线都紧张起来了,让很多人都适应不了。而我再去车间的时候就成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对象。

一次闲暇,赵经理简单的跟我聊了几句:人们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到来,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听”。新政策既然实施,那就肯定是适应工厂发展的,所以不管有任何阻碍,都是要实施下去的,所以我们就要选择性“不听”。只要尽力去做就可以。

果然,半个月后怨声平息,唯一能听到的是大家热火朝天工作的声音。当然,这与赵经理的一项附加政策脱不开干系“在新产能运用的同时,大家完成当天的计划后可以提前下班,工时照算”。对于工厂流水线的年轻人来说,这项政策无疑给了大家无尽的动力。

月底总结出来了,当月总产能比上月增加了30%。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45%。赵经理也在公司高层月终总结会议上受到了董事长的点名表扬。据说这是他进入公司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受到董事长的表扬。

当晚赵经理约我和两个主管一起吃饭。

酒过三巡,赵经理提议,大家一起敬我一杯。

“兄弟,哥在这个公司这么多年了,今天是唯一一次被董事长表扬。大家都说做生产的是最低下的部门,是出力不讨好的部门。我做了生产管理十多年了,就不信这个邪。”

“ 我是从最底层做起的,我在流水线做了5年。有今天都是我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

“我跟你讲,我当初做经理的时候没有人服我,就连销售部的一个跟单员都敢扯着嗓子跟我吼”

“所以,哥就想告诉你:踏踏实实的,不要急躁。只要我还在这个公司,我一点支持你的工作。你的起点高,以后肯定有你的一片天”

........

吃完饭,我拒绝了他们相送。一个人沿着马路往前走着,顺便给父母打了个电话。挂了电话一阵心酸。没有控制自己的,蹲在路边放声大哭起来。

无视了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年第一次想好好哭一次。腿麻了,就顺势躺下来继续哭,别人只知道有一个醉汉喝多了,在路边发酒疯。

可能是哭累了,也可能是彻底醉了,不知不觉睡着了。等我被冻醒的时候只剩下路灯还亮着。

临近年底,虽然在广州这个城市,夜晚也是有些许寒冷的。

我蹒跚着站起身,抹了一把未干的泪痕。一步一步朝宿舍走去。

第二天我请假了,这是入职以来第一次请假。

躺在床上,除了宿醉带来的头痛使我闭着眼睛,竟然没有了丝毫睡意。就这样昏昏沉沉在床上过了一天。

第二天起了大早。

照例的晨会。

在汇报问题时候,两位主管都提到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上个月底离职人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位管理想尽办法挽留也没有挽回巨大的人员缺口。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这种局面,但是看到几个管理人员焦灼的状态我也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好不容易打了一个漂亮仗,大家都知道这个胜利来之不易。特别是赵经理,如果这个月产能再回到从前,他将在公司所有高层管理面前抬不起头来,更无法向董事长交待。可是,现在将近年关,大街上已经没有了找工作的人群。即使人事部派出所有人出去招聘也无济于事。

大家都在沉默。我不喜欢这样的氛围,和大家一样不甘心就这样被现实打败。

我记得当初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会路过一个人才市场,特别是到年底的时候,路两旁有大批的临时工,寒假工在等着工厂和一些包工头去挑选。在大二寒假的时候我也曾经充当了几天这样的角色。难道工厂就不能用临时工吗?

我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得到的是大家的一致否认。一是,做临时工一般都是技工,要求的工资比较高,并不是这种流水线式的工厂能够付得起的费用。二是,临时工人员参差不齐,流水线用的都是手脚相对麻利的年轻人。三是,即使忽略前两个条件,一时半会也凑不到那么多的临时工。

“可以找劳务派遣公司啊!”赵经理一下子来了精神。立马拿起电话打给了行政部的总经理。

下午3点钟,公司门口聚集了大批人员。据说是公司一下找了三家劳务公司,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后公司招人由人事部和劳务公司直接联系。临时工工价以9元/小时支付劳务公司。

就这样人员问题得到了解决,生产线的各位班组长也都充当了培训员的角色,生产线也很快进入了正规。

一天下班后赵经理叫我留了下来,递给我一张加薪单让我填写。我没有多说什么,低下头开始填写起来。其中有一栏-----谈谈你在公司工作心得。我毫不犹豫下下了“跟着对的人,做对公司有意义的事”。

第二天拿给赵经理,他看到了这一栏的时候停留了几分钟没再说话,让我先去忙吧。至于加薪多少,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

月底工资发下来的时候底薪从4000直接变成了5000.

我感觉我应该做点什么。

看到他办公室没有人的时候我推门进去,他抬头看看我“有事”?

“赵经理,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吃个饭,”?

说完以后,便是赵经理的一顿训斥。至于说了什么我现在记不清。但是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你现在还年轻,能赚到钱就赚钱,不能赚到钱就赚经验,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有所赚。”

几天后,公司放假了。在放假当天收到了公司的年终奖,是赵经理亲自递到我手上的。

一个信封装着厚厚的一沓百元钞票。我数了数,5000元

那一年正月初八开班

开班的仪式是放鞭炮、拜神、派红包。

以上三件事我都没有资格参与,唯一能参与的是“排队领红包”。至于放鞭炮、拜神、派红包这三件事,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够光明正大的参与进来。

开年第一件事便是组织架构的调整:原来的技术部、研发部、工程部全部打乱重编,新增PE和IE两个岗位。

PE负责生产线工艺指导及工艺优化;IE负责工时测算与岗位优化。虽然这些工作之前都是有安排,但是由于岗位责任不明确,工作划分不清晰导致一直没有实施下去。现在只是把这两块单列出来,明确工作内容,能够全力服务生产线。

这两个岗位的到来让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方向。订单排产必须要了解产品,这是一个生产计划员最基本的要求。而我在学习的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1. 各个车间的现场规划及流水线体优势是什么?

2. 每个型号的产品的瓶颈岗位在那里?

3. 每条生产线最适合生产的产品是哪款?

4. 产能优化的同时是否能精简人员?

当得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后我自作主张写了报告交给了赵经理。

第二天晨会,赵经理在会上让文员直接复印后发给各车间负责人,说:从明天开始排产按照流水线体优势来,哪个车间适合做哪几款产品就排哪几款,不适合的款式一定不要排,浪费了时间又做不出产量;为了应对月底人员辞职以后的空缺,IE从今天开始核岗定员,月底前每个车间在保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定员减少5人。

虽说是5个人,对于整个部门来讲10个车间一下子就少了50个人。按照当时人均工资2500-3000/月来算,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会议过后我成了被孤立的对象,用车间主管的话讲:动我可以,动我的人就对不起了!

虽然并没有受到人身攻击,但是冷暴力也让我有点不堪忍受。这梁子算是结上了。

两个月以后产量稳定增长,人员却比原来减少了很多。我还是相信赵经理那句话:人们一旦适应了目前的状态就很难再接受新事物。所有政策的推行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最为艰辛的。

赵经理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董事长看在眼里,五一长假一过直接晋升为制造中心总经理兼董事长助理。

对于赵经理的晋升是我所能预料到的,毕竟一个优秀的人是不可能停滞不前的。所以在替赵经理开心的同时心里也有一丝失落。

两天后文员通知我,赵总找我。我一愣神立马反应过来,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去了。

赵经理让我坐下,直接跟我讲:目前制造中心经理位置空缺,我愿不愿意做?

我当时一下子懵了。我幻想过所有的可能,唯一没有想到我能从一个生产计划员直接晋升为一个部门的经理,而且是管理500多人的队伍。

说真的,我做不来。但是我又不甘心,因为这是我一直想要的结果,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如果放弃,下一次的机会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赵总继续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你经验不足但是可以培养。我现在虽说是晋升,但是制造中心的工作还属于我的重点工作之一。我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可以带领制造中心再步入一个新台阶。

“但是公司有晋升制度,以我目前的职位可能无法一步升为经理吧?”

“公司的晋升制度也有一条破格晋升,而且我也向董事长推荐了你,虽然他并不认识你,但他还是相信我的眼光。而且我跟他言明,争取3个月内把你带起来,3个月内还不会给我增加新的工作”

“我试试吧”

“不能试,你现在带的是一个部门,没有回头路。你要为公司负责,为整个部门负责。”

“好,有赵总在,我觉得没有问题,我可以胜任。”

第二天人事部下发任命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特别是生产部的管理人员,一个个耷拉着脸。就像本来彩票中了大奖,在兑奖的路上被石头绊了一跤,彩票不翼而飞。而我,就是那块石头!

下午的任命大会整个制造中心全员到齐。赵总在会议中讲了所有人员一定要像支持他的工作一样支持我。

接下来赵总把话筒递在我手里,让我讲两句。

我哪经历过这种阵仗!看着下面几百号人,原本就有点紧张的我此时更加局促不安起来。拿着话筒艰难的说出“大家好......”,便一时语塞。

坐在下面的人慢慢的开始议论纷纷,原本还算安静的大厅此时变得嘈杂起来。我清楚的听到下面有人在说着“就这,还做经理?还不如我呢......”!“赵总是怎么想的,怎么让他来做经理?”

赵总貌似也听到了这些话。站起身,拿起话筒接着说:“这次会议是我临时决定的,没有通知大家。我们新经理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我再讲几句;到今天为止,我在制造中心呆了8年另两个月,制造中心有我的兄弟姐妹,有我的朋友,有我这8年来付出的所有心血。所以我想让制造中心越来越好。今天选择宋经理来带领大家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我希望在我没有离开这个公司之前,不会出现我们内部管理之间的矛盾。这样的话就是“后院着火”丢人的是我......。”

就这样,赵总讲了足足半个小时,唯一的话题就是“配合信任经理的工作”。

散会后我决定趁热打铁,召集了车间所有管理开会。“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局不利并不能影响我对后面工作的实施。

会议就我上任以后的4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安排。虽然对于生产管理我并没有太多经验,但是跟着赵总的几个月,我也能够想到生产管理的侧重点在哪里。

1. 各车间负责人在两天内找出员工操作的瓶颈岗位并给出初步解决方案

2. 所有车间“6S”整顿工作在两天内完成,完成后我去现场检查

3. 所有生产资料的完善:整理、汇总、归档

4. 车间动态盘点数据2天内上交

会议过后便开始计划下一步的工作。正当我满腔热血的写着规划的时候刘主管来到了办公室。二话不说,直接把辞职单放在了桌面上。

“宋经理,我家里刚打电话来,有点事,我要辞职回去”

“什么事,这么突然呢?”

他一阵沉默。

“如果真有事可以请假,为什么要辞职呢?”

“我可能需要请很久,请假的话时间太短,而且我不想因为我请假影响工作,我辞职以后你可以重新安排人来顶我的位”。

我很清楚这是要给我一个下马威,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准许辞职。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年跟着他做事的一批人将会和他一起辞职,最后生产线肯定会受到波及。而且我刚上位就有一批人辞职,让人觉得我能力有问题。二、不批准辞职。这样做只会助长他的嚣张气焰,以为制造中心没有他不行,后面只会对我的管理增加负担。

“给我点时间考虑一下,我这刚上任你就辞职,我也要有个心理准备。你先去忙,明天我给你答复.”

“行,那我先去忙了。”他说完转身走出了办公室。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让文员通知他办理离职手续,而且我和人事部沟通好,以特殊原因离职办理,不扣钱是我对他唯一也是最后的关照。

我现在回头想想当初的决定也是非常明智的,虽然在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整晚都辗转反侧,考虑着种种后果。但是左右权衡我必须同意他离职。

刘主管也没料到我给他回复这么快,找我签字的时候一句话不说,签完字转身就走。有很多人会感觉我不留情面,刚任职就把赵总培养的人放走了。首先是他要选择辞职的,而且我自己清楚,他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挑战我的权威,然后如果我留下他,作为主管也会把他目前的思想传给手下的员工,带坏车间风气,越晚让他走他带走的人会更

等到刘主管办完手续,我给赵总打了电话,汇报了他的事。赵总没有说什么,只告诉我:部门交在你手中,所有决策我自己拿。只要是利于生产管理的事情他都会无条件支持我。

挂完电话后,我叫来文员让他通知车间管理层,今晚我请大家吃饭。

晚上六点钟,人陆陆续续到来。除了有两位组长实在是生产异常脱不开身,其余的都到了。

3 0多个人,坐了4围。

我首先拿起酒杯站了起来:在吃饭之前我先敬大家一杯,感谢各位赏脸,我先干为敬。

头一仰把一整杯就喝了下去。

接着大家都站起身,一起喝了第一杯酒,为了不影响大家吃饭期间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到了吃的差不多的时候我拿起酒杯,走到每一围给大家敬酒。可能是大家喝了酒以后逐渐的也放的开了,整个房间的气氛也高涨起来。

接下来大家轮着过来给我敬酒,我知道这酒今晚逃不了。要喝,而且必须得喝......

人走了一波又一波,而我坚持到了最后。最后还是在老板的催促下接近12点出了饭店的门。

大家各自回家,而我也在他们走后实在控制不住胃里的翻江倒海在路边大吐特吐起来。不到1公里的路程,我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宿舍。到了宿舍以后我倒头便迷糊了过去。

第二天照常被闹铃叫醒,我艰难的起身洗了个澡,便出门上班去了。

到了公司。开完晨会,我把王主管留了下来。

“老王,有件事跟你商量一下”

“宋经理有事就吩咐我,还用商量什么?”

“我想跟你分分工”

“分工”?他疑惑的看着我。

“刘主管辞职了,但是我不想再招一个人来顶他的位置。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也会走,到时候我走了我的位置也要有人顶,那个时候我不想让两个人去争,而是想让你顺理成章的坐到这个位置上来”

王主管没有接话,我接着说道:“所以我考虑了,不能让你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知道完成计划,达成产能。从现在开始锻炼你的管理能力。以前管5个车间,现在让你管10个车间,这样才能培养出你的上下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宋经理,我这一下搞十个车间,搞不定的”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看了一下我们目前的一个人员架构,决定重新调整一下管理层,从我开始下面是你,然后你下面是10位拉长,每个拉长下面配备2个组长。组长薪资不变,你的薪资增加1000元,每个拉长薪资增加200元。”

“薪资没有关系,但是之前两个区域的工作现在划到我一个人头上,我应付不过来的”

“所以我才要跟你分分工,从明天开始我主外,你主内。以后所有的会议,和各部门沟通我来做,你只负责监督好生产,完成产量,达成指标。完全从车间脱离出来。”

我承认我是有私心的,毕竟走了一个主管,作为我一个刚上手的新领导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选出一个人来顶位。就算是选到了人等进入状态也需要至少3个月的时间磨合。

与其这样我不如直接用王主管。第一,他做主管已久,虽然是和刘主管分管,但是在刘主管这一块,这么多年磨合出的人缘是肯定有的。所以他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刘主管之前管理的这一块就可以了,自己原本负责的车间是他自己的人,根本不需要他费心去管理。第二、我相信他和刘主管一样也在等着经理这个位置,我不去安排人顶刘主管,他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最终王主管答应了我的要求。

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车间并没有因为刘主管的离职出现生产波动。而王主管也很快的将整个生产车间系统管理起来。

按照当初的约定,外围的一起事务由我来处理,王主管只负责生产内部事宜。配合的还是比较顺利。而从那以后我隔三差五的会带着王主管和拉长一起吃个饭,慢慢的大家跟我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

一个月后麻烦终于找上门了。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高层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