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题材新颖宣扬舞狮文化,只有一点被人诟病

《雄狮少年》是一部难得的将目光投射到社会边缘群体——乡村留守儿童身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特别是在仙侠奇幻盛行的国创氛围中,更为难得,同时它取材于醒狮这项传统民俗艺术,闪转腾挪间配合律动的阵阵鼓点又勾起了我童年蹲守在大屁股电视机前追看黄飞鸿《狮王争霸》系列时的热血澎湃。

去做一头雄狮

病猫、瘦猴、胖猪,三位光从外号上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形象的邋里邋遢的乡村留守少年撑起了整部电影,剧情走向也主要围绕三人拜师学艺砥砺梦想组建舞狮队,从村里一步步走向大城市最终夺冠来展开。

整体上剧情平铺直叙,没有太大的反转,人物冲突和煽情画面有些刻意,前期感情的爆发略显突兀,最后的采青对决也感觉总缺少点荡气回肠令人拍手叫好的精彩程度,可能是我先入为主习惯了黄飞鸿电影里对舞狮对决巧妙编排的构思,对这种现实题材里的舞狮有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然,更怕他们真的突然飞檐走壁起来,那就变成魔幻现实主义了。

单从以上的个人观感,那我只能打个6分,算是中规中矩吧,但题材的新颖、鲜活灵动的醒狮、全程触及DNA灵魂深处的鼓点、动作场景的行云流水,以及熟悉的周星驰式的咸鱼梗和李白的诗词等,无疑都是加分项,让整体显得不那么单薄,充满着苦中作乐的浪漫主义色彩——卑微到尘埃却有着病猫变雄狮的气魄和梦想,让我有一种梦回看老港片的情怀。

喜剧的核心是悲剧,它的内核一定是沉重的,可不知道从何时起,国内的影视剧似乎将喜剧的含义定格在造梗的表象上,以一种“为赋新梗强说愁”的姿态为自己诉苦,有些喜剧明星甚至大言不惭,将作品不好笑的锅甩给观众品味的提升,言下之意“不是我的作品不好笑,是观众对笑点包袱的要求提高了”,这和某导演将票房不好归咎于观众爱看垃圾电影的言论如出一辙,事实真是如此吗?邵氏喜剧片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喜剧人电影至今还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我最推崇的许冠文和周星驰的喜剧,无论何时再翻出来观看,所谓的“烂梗”依然让人会心一笑,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和人民群众坚定站在一起的,折射的也多是小人物的悲欢,没有如今一些导演编剧笔下的以高姿态对底层人的臆想和无端诋毁,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造梗狂欢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雄狮少年》的一些包袱并不新鲜,可它依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因为它是相对真实的喜剧逻辑,也没有步入“主角逆袭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的俗套,亦或者说,它没有满足部分观众对小人物华丽转身的期许,电影最后在阿娟夺魁的光辉时刻戛然而止,阿娟赢得心上人青睐了吗?阿娟的父亲病治好了吗?导演似乎并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只是点到为止,或许此时此刻掌声属于阿娟,可当舞台谢幕,阿娟又将背起沉重的行囊融身于农民工人潮中,他们的世界又将变得平行,或许这才是喜剧电影真实又残酷的地方,更多的留白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吧。

人物形象惹争议

《雄狮少年》电影最受诟病,也是争议最多的一点在于主角团“眯眯眼”的形象上,特别是瘦猴,只有在他情绪波动比较强烈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他不是瞎子,用网友的话说,他们患有“唐氏综合症”,也有人质疑导演夹带私货刻意迎合西方人的固有偏见,似乎是有冲击奥斯卡的“雄心”。

(来源:某瓣讨论区)

并非说小眼睛就不是炎黄子孙了,毕竟现实中眼距这么宽的也是少数吧?有网友吐槽说广东人就长这样?我要是当地人,听到谁这么说非要跳出来揍他一顿不可!

另外有网友把一些水墨画老电影和古画壁纸搬出来对证,你看,老祖宗都是这么画的,乳化了吗,其实这么打比方是不妥的。

首先,中国画讲究写意,并非写实,日本的浮世绘也是这种风格,并非证明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霓虹人现实中就是这种审美。

其次,古画壁画中并非没有双眼皮,之所以画成这种细眼,一是“避嫌”,也就是所谓的非礼勿视,符合封建礼教;二是受佛教影响,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正是如此。

(春秋时期双眼皮很普遍,唐代画像里则是单双并存 图:晴川学士)

古画中外国人的形象也大多如此,上图为清朝画师笔下的英吉利国妇。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动画,主角形象如此吊诡,实在没有必要,就算是为了突破迪士尼的大眼睛,贴合人设,为剧情服务,也大可不必如此创新。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难得的让人笑中带泪的好作品,场景渲染看得出来很精细,音乐动作设计也俱佳,往后看,你会深入其中,自动忽略人物形象带来的不适感,看完后,我只想买个狮头,实在是太萌了!

(文/泡泡国漫漫研社 郭嘉掉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雄狮少年》:题材新颖宣扬舞狮文化,只有一点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