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层次‖】(三十三)深度‖《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解释+扩延思维

33

第三十三章原文

第33章 自知者明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扩延思维】本章老子向我们引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一句有见人智明自性的道理,什么叫做有智慧?是指要明白了解万物的性质,从而再去了解自身,从外向里推,去印证自己从而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这时自己就能长智慧了(明心见自性即长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一句老子要说明的是人性的弱点,智力高的人总是比别人强而有说服力,他能扬长补短,去弱呈强,常常能超常发挥这样的人称之为刚强。知道满足的强者才能叫富有,是因为他有知人的智力,所以也知道何时止盈,也能见自性知道适可而止,因为他明白了“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过于强大反而会走向衰落败退,适可而止(知足)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努力不懈,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就呈得有志气有担当,这样的人也是有智慧的(富有的)。

那么既然又有智慧又知自性,什么都有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不急,看老子有何解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里是指引我们说能守住现有的成果,再而发挥他的用处,发扬光大,把自己的精神文化智慧思想传承下去,永久的保留下去,而肉体失去精神却能永久存世即如同长寿一般了。这里的“寿”不是长寿,长生不老,而应该是泛指永久留传,永垂不朽的意思。

【课外阅读】苏辙《老子解》

分别为智,蔽尽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尽则无分别,故能自知而后可以及人也。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已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之强也。

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则是终身不能富也。不与物争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夺其志也。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则久矣。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能够区分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是聪明的,能够将阻碍自己认识、理解的因素除尽才是明了。如果还是执着于事物的区别,那就只能够了解别人而不能了解自己;遮蔽自己的因素除尽了,事物之间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就能够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别人。身体的力气能用在别人身上,没法用在自己身上,能够克制自己,恢复本性,不是靠身体的力气能完成的,所以这也是一种强壮。


知足的人无论在什么境遇都会感到满足,所以没有不富裕的时候。即便拥有了天下,还总感觉不满足,那永远也不会富有。不与外部事物争夺而努力完善自己,外物没有能改变他的志向,阻挡他达到目标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是人的内心保持稳定,人就能长久。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这种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了,但是人的本性并不灭亡,就像古代最高明的人那样,能够不生不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韵|‖层次‖】(三十三)深度‖《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解释+扩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