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对“娇惯的心灵”,善意的错误观念正在培养失败的一代?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故事,并不简单。故事里虽然有一些英雄,但却没有盖棺论定的恶人。准确地说,我们的故事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许多社会力量和历史进程的合流,制造了这次“犯罪”。”

这是社会心理学海特和法学家卢金诺夫合著的巜娇惯的心灵》中的一段文字,道出“钢铁”没有炼成的成因!

《在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序言中,两位作者表明跟读者要探讨的是,最近几年真实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中的揭发文化,抗议文化,心理焦虑,认知扭曲等越演越烈的现象,抽丝剥茧地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等角度分析,大学生娇惯的心灵,脆弱的心态,与社会、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难脱干系。实质是成人对孩子过度保护,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难道从整个社会、学校、家长传递出来对孩子的善意是有错的吗?可美国大学校园现状表明,仅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错误的观念正在帮我们培养出脆弱、失败的下一代。

一.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焦虑症人数的激增,和大学校园的安全主义文化的蔓延

“直升机父母”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们心智成长缓慢,“巨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从小被父母安排学习的孩子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每一个人”,尽管这并非是孩子本身所乐意做的事。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减少,造成了青少年在互联网连接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意见的共鸣,让他们更离群索居。但当他们意识到网络中有些人的观点和立场与自己相左时,举报往往成了他们消除自己不安全感的方式。

等他们到了言论开放,辩论自由的大学,面对学校邀请来的思想迥异,立场不同的演讲嘉宾,他们往往选择用要么安全,要么危险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思考言论,而不是辨别对与错。动辄以情感受到伤害,言论就是暴力的观点,以反对、抗议来应对,甚至对某些教师行欺辱之举。无形中加重了自身的焦虑,也助长了揭批文化。

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情绪,众多的旁观者中,总有喜欢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对事态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

而发生在校园的抑郁、自杀事件,使学校和教师们,学生们都如履薄冰,不敢讲真话,。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安全主义盛行。背离大学倡导自由探索、言论自由的精神,损害了学术诚信。

追本溯源,脱离不开这三种谬论误人。

二.错误的三种人生谬论的大行其道,造就脆弱人设

“娇惯",就是以极端或者过度的关心或爱意来对待,意味着“被娇惯”的孩子,错不全在于他们,成人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而近年来三种广为流传的人生谬论,在混淆人们思考方式上,功不可没。

谬论1,脆弱人设: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乍一看,似乎挺有道理?可却经不起推敲。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伴随着大大小小的伤害。小到孩童时玩耍磕碰,大到成年生活、感情暂时的不如意,还有早早健康就出现问题的也大有人在。生而为人,谁能保证永远如意平顺?

难道因为怕伤害,我们就禁止孩子玩耍,不找工作,不谈恋爱,归隐于深山老林?

谬论2,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在《娇惯的心灵》作者海特所著的另一本《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互相发生冲突。

一部分是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有自觉认知,懂理性思考,但没有办法完全能控制住代表直觉,无意的大象。告诉我们,心灵的运动几乎都不是我们所能直接控制的,骑象人未必时时刻刻能驾驭大象。

某种程度上,骑象人最擅长的是,为大象的所作所为编造出事后的正当理由。这时候,情感推理扭曲了我们的认知。

《思考快与慢》,是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夫曼的50多年研究思考之作。在本书中,他把无意识地依靠情感、记忆迅速作出判断的称为系统1,在眼见即为事实下,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容易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而有意识的系统2调动注意力来分析解决问题,比较慢,还懒惰,爱走捷径,喜欢采用系统1的直觉来判定结果。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永远相信你的直觉,不如有条件,有选择地相信直觉。努力训练骑象人的记忆和大象的理解力,利用认知行为疗法,使他们达到和谐共行,是《娇惯的心灵》中给出的解决之道。

谬论3,我们vs他们: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带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止是偏激,甚至是可怕的。同族者是我们,非我族类者是他们,容易滋生排斥心理。而且如何来证明你代表的就永远是正义,对方一定是邪恶?结论肯定是有失公允的。

人性之复杂,岂是道德二元论能一概而知的?从善还是作恶,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在于选择。有时候,就在短短的几秒间,一个善良之人也会滋生行恶的念头!

在《娇惯的心灵》中,作者认为这三个谬论,违背了古人的智慧,不合现代心理学关于幸福活着的研究,也伤害了那些相信他的个人和社区。

但是正是这些扭曲的思考方式,让现在的大学生变得更脆弱、焦虑,更容易受伤害。而教育产业化,导致大学把学生当成“消费者”,去迎合学生,背离大学追求真理之道,导致安全文化在大学的应用而生。

三.后工业时代,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几点建议

淳朴社会风气的下降,让我们自然对孩子安全心生担忧;而出于对孩子能否挤进名牌大学的焦虑,造就我们出于现实的考量,缩短了孩子的童年期。

自由玩耍机会的减少,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愈发脆弱、迷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

家长适当放手,,让孩子从生活、玩耍中体会一些磕磕绊绊,鼓励孩子去试错,汲取教训和经验。皮实的孩子是经历风雨,千锤百炼出来的。

2.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正念练习

但智能手机没有诞生的2007年前,我们周围还没有这么多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可以说,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成了手机的奴隶,不由自主地隔几分钟就想摸手机。

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手机的吸引力太大了。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对屏幕的过度使用,与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沉浸在虚拟社交软件中的孩子们,抗拒不了诱惑,容易上瘾,需要家长出手,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与频率。

无论是运动,读书还是适合于孩子的爱好,都可以成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对电子设备的成瘾。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的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我们求学是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正念练习,对集中注意力,减少焦虑,提高情绪的管控能力,使内心平静、强大都特别有用。

在《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中,正念减压之父乔.卡巴金认为:正念意味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识的,不予批判地专注当下。正念所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专注、接纳、信任、慈悲,是体验生命本身的富足和美好。

对存有生命有敬畏之心,对未来有美好期待之心的人,怎么会焦虑、抑郁,甚至走上轻生呢?

3.培养中学生的智性美德

在娇惯的的心灵中,作者认为智性美德,指的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孩子成为具有好奇心,心态开放,思想谦逊的高效学习者。

批判性思考意味着:我之主张,要以某种适当的方法联系着可信赖的证据。在培养孩子勤提问,求甚解的思维习惯的同时,接纳并尊重他人的思考的能力。

而理性的讨论与辩论,无疑也会提高孩子反脆弱的能力。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作为家长,在关注我们孩子身心健康时,将自己从认知扭曲中解放出来,才不会潜移默化地传递错误的观念给他们,从而更好地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面对“娇惯的心灵”,善意的错误观念正在培养失败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