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书法课上告诉我的

我最初接触书法是从小学的兴趣班开始的,那时候的书法课老师大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的,旨在让我们更好的学写字,却没有介绍更多的书法历史和艺术鉴赏知识。直至现在在一些书画展上也没能很好的鉴赏一些优秀作品,只是觉得好看,却道不出个所以然。

去年一时兴起,买来了纸,笔,自个对着字帖就画起来,练了大半年就却最多模仿个形似,离了字帖也想不起该怎么写了,总觉缺点什么。后来觉得对字体不满意又换了字帖,可惜也并无多大长进。最近参加了单位书法兴趣小组,上了两节课,看老师书写的过程,感受到了书写的美与力量。

老师从零基础开始教学,引导我们要先从线条的练习开始学习,再到篆书,隶书逐步过渡到楷书等其他形式的字体……而不是一开始就从楷书学起。这和我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略有不同,后来我阅读了老师推荐的刘涛所著《极简中国书法史》才了解到,书法字体的演变正是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再逐步演变到草书、行书、楷书等形式的。承上启下,隶有篆意,楷有隶意,故书法的学习进程按这个顺序来也较为合理。写毛笔字俗称“写大字”,能写好大字就能写好小字。老师鼓励我们一开始从大字练起。

老师上课并不单纯教我们字体应该怎么模仿,笔画要如何把握,而是从字体的由来说起,让我们自己去摸索每种字体的特点,感受字体结构的疏密、笔画的不同形态变化。要临帖,首先要学会读帖。一旦你学会读帖,懂得鉴别字体,那么就大致掌握了不同字体间的区别。一开始不要着急练字,而是着重把线条练好,横平,竖直,粗细均匀,笔画圆润,墨与纸完美融合,既不晕染也不枯墨。把笔头压到最低画出最粗的线条,再试着略微提笔画细线条,横的,竖的,还有圆圈。一笔一划中的提、按、转、压一气呵成,这是在练手腕的力度和灵活度。站姿要正,握笔姿势对,写出的字才不会歪斜。虽然,只是简单的笔画,但要真正练好也不容易。

写字的过程也是一种凝神静心的过程,要写好一个字除了长期的练习,落笔时心中有字外,还跟当时的情境心境有很大的关联。就像是吟诗作赋,创作一副好字也需要情感和文化的积淀。而如何写字,写出什么样的字也常常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许多身为书法家的古代名仕,本身就是大文豪,字与文相得益彰,文品见人品,字端行也正。

鉴赏一些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往往需要去了解当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心境。我们看到的书法作品,字体或胖或瘦,或圆润或锐利,或苍劲有力或舒缓流畅,通过文字线条和行文气势就能感受到书写者的气质和秉性。

上周末还参加了一次纂刻体验课。步骤是,先在纸上写好想要刻的字,再翻到纸张背面照着印迹描出镜像文字,然后用铅笔把镜像文字誊写到石头上,最后一笔一划的沿着字体笔画雕刻。在体验课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篆刻作品。后来老师亲手给我们示范了纂刻过程,通过了解才得知他本是教书法的,篆刻只是业余爱好。只见他拿着刻刀对着一块光洁的石头刻画起来,就像是在纸上书写,笔画流畅而顿挫有力。虽然石头上光秃秃并没有任何草稿痕迹,但字体的形象仿佛早已在他心中创作好了,他只是照着模样,用刻刀表现出来。

不管是书写在纸上还是刻画在金石上,载体千变万化,书法千姿百态的字体才是书写者的内心呈现。梁启超说中国人写字有四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也谈到中国书法:“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制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在各种电子设备普及的当代社会,键盘和各种输入法或许已经取代了纸、笔,但是书法做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在不断被发扬和延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书法课上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