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彩虹撞个满怀——澳洲行之三大洋路DAY2

8/12 彩虹 专为我们灿烂

大洋路:洛恩-灯塔-奥特威树顶漫步-十二使徒岩-洛克阿德峡谷-伦敦断桥

                                       

今天要去看小红帽灯塔和奥特威树顶漫步,所以,不能走得太晚。老美女开车,我坐在副驾驶上,把相机拿在手里,随时装模作样地拍拍照,路过阿波罗,稍作停留,继续前行。

在去往小红帽灯塔的路上,一直冲动地想跳下车去徒步,那么好的地方,仅仅在车上一闪而过,内心不仅仅是遗憾。真的太想用脚步丈量那里的每一段路了。

我们的第一道彩虹,是从洛恩走出来不远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刚开始只是小小的一段,渐渐地,变大变浓,等我们停车,看到彩虹已经是从海里跨到山边,离我们很近,似乎跑一跑,就能到近前。

                                       

我兴奋得大叫。一路上,只有我们两个老女人不时的大呼小叫,小美女和小帅哥一直淡定如常。而此时,海面又映射着彩虹的影子,那彩虹,似乎是从海底穿越,专为我们而来,专为我们灿烂。

                                       

如果只如上图那样的云,我们顶多能看到一段彩虹,后来,云越积越多,因此才有了最后的完整的、璀璨的双彩虹。

与那些著名的景点比起来,最让我惊喜不已的是后来不时就会遇到的不同的彩虹。尤其是黄昏,大洋路之旅结束,奔往瓦南布尔,儿子率先发现车行方向右侧的草地上,有彩虹,那是我见过的最大、最近、最真切的彩虹,带着浩气,带着五彩的光。仿佛可以让我们从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可惜,不能停车,不能拍照。

                                       

在游览完十二使徒岩时,同样在停车场出现了一道完整的彩虹,只不过一路彩虹相伴,除了我,他们的惊奇劲都过了,审美疲劳了吗?我好像一直没有呢。尤其是手机多数情况下在儿子手里,所以我不得不拎着沉甸甸的相机来拍照。最后整理照片时发现,还是相机拍得好,尤其是在需要变焦的情况下。

整个大洋路上,发现很多树都是“裸”长,树干没有皮,而树冠,则依然枝繁叶茂。这让我想起澳洲海滩上的比基尼美女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养一方树。

这一天的行程是先到小红帽灯塔,达而未入,路上仅看到一只考拉,还拍的不清楚,可能走着的话,能看到稍多一些。之后去奥特威树顶漫步,对奥特威树顶漫步原本很期待,可是,时间太短,太不够刺激。走在里面时,就是觉得负离子应该特多,使劲呼吸呼吸,给肺换换气。据说这里的好多植物从180万年前至今都没什么变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雨林之一,这时候,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正在令人心疼地熊熊燃烧,因此,对脚下这片植被,油然而生怜惜之情。愿它们永远繁茂,生生不息。


                                       

到十二使徒岩的时候正好太阳西斜,逆光,拍不出气势。不管如何,还是震惊于自然强大的力量。反而是顺光的方向,拍出的照片比较美。海水一浪接着一浪,冲刷着这些石柱,N年之后,或许它们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


图片发自App

洛克阿德峡谷离十二门徒不远,是一片险峻结构的海岸,在其中一处,海水从两边高大悬崖所形成的闸门涌入,汇成一汪深蓝碧透的翡翠池。洛克阿德峡谷又称六合谷,19世纪,这里曾是到达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由于崎岖荒凉的海岸线上经常浓雾弥漫,风大浪高,所以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最有名的是洛克阿德号(LochArd),洛克阿德大峡谷由此命名。这时候天气很好,但很奇怪相机的照片竟然很黑,似乎应该打个闪光灯。


图片发自App

伦敦断桥是因石灰岩石被风沙与海水所侵蚀形成的奇观。原本突出海面与陆地连接的岬(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通常由水浪淤积下来的砂粒或砾石所组成),突起部分被海浪侵蚀冲刷形成2个双拱形圆洞,故名为“伦敦桥”。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时分,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与大陆脱离,形成现在看到与大陆断离的单拱形态,被称作“伦敦断桥”。


图片发自App

这一天当司机的老美女,曾经爱咳嗽爱打喷嚏爱流鼻涕,这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症状全没了。

瓦南布尔是个可爱的小镇,所住的Sea Shells on Banyan Apartment竟然干净舒服得一塌糊涂。我爱这样的房子,想有这样一个家。我还非常喜欢这里的灶台,用电,下面是烤箱,上面可以同时放四个锅。

8/13 一路美好

大洋路:瓦南布尔-仙女镇-墨尔本

仙女镇很小,真不知住在这里的人是怎样的幸福,小镇静谧而和谐。我看到一位老者坐在窗前喝着什么,悠闲、从容。这里的房子都很精致,却没有高大的院墙或者围栏。这跟我在新西兰、英国郊区看到的住家极其相似,墙是低矮或者没有的,门是敞开的,似乎不担心、不设防。

有一位教授曾做分析:

筑墙行为本身和墙所形成的边界意识,与国人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气有关,墙提供了一种防御性的功能,日复一日的围墙生活,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墙内人不自觉地便会有一种对于墙外人的防备心理,有心理学者称之为“疑邻”心态。而且,中国式的围墙是多墙并存的,大小之间虽有着同构的关系,但彼此间又构成一种有别的“距离的组织”,其结果便是人从一座围墙走进另一座围墙,并要不断协调心理的防备机制,这通常让人不胜其累。深宅大院给人一种莫名威严和神秘的即视感,并昭示出这些大院在等级秩序上的高端,形象地展示出墙体建筑如何成为一种可以有行动力的象征资本。

在我看来,有两个理解,一是他们的心态是OPEN的,二是社会秩序的和谐。

从瓦南布尔出发的早晨,带着对这个住宿的万般留恋,连儿子都喜欢上这些小镇了。回去的路上,念叨过好几次。仙女镇内敛而含蓄的,同时透着小家碧玉的优雅。停好车,怕转完找不到,还特意给共享了定位。一开始是奔着市中心去的,可哪里都静静的,丝毫没有市中心的感觉,连小热闹都没有。倒是遇见各种各样的植物,自己从未见过的。在车上一晃而过的海边,也很惊艳。

这次的路,儿子直接设置了避开高速收费,在到达吉朗之前,经过的都是陌生的地方。两侧是绿绿的草地,或平坦或起伏,有成群的牛、羊,随便一拍,就可以拿来做桌面,此时,看到有人发中国草原的风景照,两相对比,差距还是够大啊。维多利亚洲冬季也是雨水充沛,因此,尽管体感较冷,但依然鲜花盛开,网上说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最宜居的城市,夏季温度也不太高。

赶到墨尔本机场还车时,被查到右侧轮毂上有擦痕。开车时都小心万分,没与任何车或者物体发生磨擦,所以一时有些发蒙,不知这是咋来的。本来小有骄傲的心情多少受到些影响,转而调整自己,小插曲而已,无论如何,要继续好好进行接下来的旅程。并且长个教训,等再次租车时,要全面检查。

还车后在SKYBUS的始发站买票,我和儿子往返是39.5澳元,而成人票一张往返是38澳元,现在的儿子,出国后还被当KIDS看待,想想平时对他的诸多要求、诸多期待,真是有些难过。售票员还很贴心的告诉我们,要拍张照片,这样万一票丢了,还可以出示照片。票是我买的,但她说的还让我云里雾里时,另外三人,已经在点头说“YES”了,额的神,我这英文水平啊。

因为考虑到离开墨尔本的航班是早上7:40的,我们大约5点就需要出发,因此把住宿地点改到了南十字火车站,也就是SKYBUS站附近,事实证明这个改变太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彩虹撞个满怀——澳洲行之三大洋路DA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