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即使目的也是手段之阅读思考

什么是知识?在过去、也在现在,有很多人,也包括教师都认为知识就是学生知道并能够回答出提问的问题。这种认识的潜意识就是“谁能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能够把它“倒出来”,那他就会被认为有能力,有知识的好学生。而家长、教师的这种意识也就引导孩子认为:知识,就是用来背诵的,用来回答问题的。(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全理解一定会体现在其教育教学上;要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又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自己身上。那知识这一概念到底是什么呢?各大名家、教授都对其有专业性的定义。但那些都太过于专业,并不太适合小学教育。我认为,在我们小学,我们需要树立这样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知识成为手段(用来获取新的知识);要让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机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这样的专业化的表述是很难理解和实践的,那具体小学教师该怎么做呢?——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而不是让其死记硬背,记住别人的思想。再具体一点,就是教了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当然,这种交谈并不是重复教师的话,而是用自己的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状态下,思想是在活动的,在丰富的,儿童也正在养成思考的能力。就像华哥的课一样,熟悉特级教师黄爱华黄老师的都知道,其课也可以称为“聊课”。今天,刚刚听的华哥上的《24小时计时法》中的一个环节做法,非常符合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知识的论述——学习了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中的24小时计时法。其实,这一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感,而背后就是让学生思考。(记忆是思考后的残留物;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即使目的也是手段之阅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