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一朝权在手
蔡京掌权了,他深知自己的权力是怎么来的,他只需要讨好领导,让领导满意就行。
对于他职务所对应的权责以及他服务的王朝之何去何从,以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他根本不放在心上,更不提什么让皇帝不高兴的意见,凡事领导说咋办就咋办,领导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
为皇上解忧,讨皇上的欢心是他为官的准则。
要说还有什么让蔡京关心的事情,也就只有一件事,就是怎样在相位上坐得更稳当,更长久一些。
蔡京在官场沉沉浮浮,遭遇过不少坎坷曲折,年轻时候可能也有过“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到这时候都已经消磨殆尽。
如今,他站在了人生的顶峰,免不了有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感。他再也不想受苦,再也不想离开权力的中心,所以,对给予自己荣耀和权力的那个人,他只有百般讨好,千般顺从,不敢有丝毫违拗。
皇帝不是想给他老爹神宗脸上擦粉吗?那好吧,咱就来个继承与发扬。
于是,蔡京把当年神宗时代能够进行得下去或进行不下去的变法条令全部照搬过来,不加斟酌取舍,统统强力推行。如若谁有异议或敢于阻拦,定然毫不留情,严厉打击,坚决清除出官僚队伍。
这时候的蔡京,俨然以革新派旗手自居,早把自己当初迎合守旧派,按照司马光的意思一夜间尽数废除新法的历史忘得干干净净。
人要无耻,手中再有点权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什么缺德事儿都能做得出来。
蔡京上台后,打着变革的旗号,在朝廷中培植党羽,排斥异己。为了名正言顺打压同僚,他亲自成立了一个叫做“讲议司”的部门。
“讲议司”听上去好像是大家共同讲理议事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却既不讲道,更不论理,说白了,这个部门是蔡京自己开设的“一言堂”,进出于“讲议司”的官员都是对蔡京唯命是从的阿谀之徒。之所以取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不过为了掩人耳目而已。
这样,宋王朝方方面面的决策措施,全部出自“讲议司”,也就是出自蔡京一人。
在皇帝的面前点头哈腰的蔡京成为朝堂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大,他签发的命令,发布的指令,就代表了皇帝的旨意,没有任何人敢于反对。
当年王安石变法全面铺开,点多面广,强力推行,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基层试验不够充分,制定的一些变法条文不切实际,有缺陷的地方不少,很多政策不仅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对老百姓的骚扰和损害也是很严重,这是事实。所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在基层则走样、变形,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被守旧派抓住把柄进行攻击。
所以,总体看上去,好像变法把社会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王安石因此还一度被免职,后来神宗干脆自己出面主持变法。及至神宗驾崩,宣仁高太后垂帘听政,统统废除新法,变法成果彻底清零。
等到哲宗亲政,又把新法搬出来“晾晒”一番。这期间,革新派与守旧派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王朝折腾了很多年,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不说,情况反而变得更糟。
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试错的过程中,有些改革举措被证明是适合的,有效的。可惜守旧派上台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废除,致使神宗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
徽宗要继承他爹的事业,自然会启用有能力有魄力的人。蔡京的能力和魄力没得说,但这人的思想早就蜕变了,他心里不再有家国和民生,而是只惦记自己的官位和利益。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蔡京正好在基层工作,对变法的得失不会没有了解。他掌权后,徽宗对他十分信任,如果这时候他但凡有点儿公心,认真分析研判,进一步完善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或许留给后世的就不是臭名、恶名,而可能是大宋的中兴名臣,北宋也就不会那样匆匆湮灭在金人的铁骑之下了。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
蔡京按照徽宗的旨意,强力推行新法,不问情由说改就改,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比神宗时候更为严苛,对百姓的伤害尤其严重。
拿盐钞法来说,蔡京一纸命令就把旧的盐钞全部作废,也不说怎样变更、补偿、兑换,导致无数百姓的财富瞬间蒸发,富人一夜间沦为乞丐。
蔡京这样的搞法其实质就是敛财,被剥夺了财富的人没了活路,内心绝望,脑子想不开,投河的,上吊的,自焚的都不稀罕。
蔡京根本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而是大把大把往自家腰包和朝廷的银库里搂钱,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政绩。
朝廷钱库里的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着,他自己家里的钱更是多得数不清。朝廷和蔡京实现共赢。
徽宗看到银库里成堆成堆的钱心花怒放,便尽情地吃喝享乐,根本不问这些钱的来路,对蔡京搂钱的手段褒奖有加,认为蔡京是一位理财专家。
为了显摆自己能干,蔡京还以开疆拓土,镇压反叛的名义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用兵。
听说辰溪的瑶族人反叛,杀了溆浦县令,在还没有搞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蔡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就下令重赏能杀辰溪瑶的人,还发文悬赏杀辰溪瑶首领一人,赐绢三百匹,封官,还不追究原委。
命令下发到荆南当地,一位叫王珹的官员见朝廷如此瞎指挥,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情况不甚明了,如果按照杀人多少来奖赏,莫不是在鼓励动乱吗?这样恐怕会有冤死和滥赏的事情。”言下之意,对朝廷乱下命令有所疑义。
枢密院蒋之齐胆小懦弱,唯命是从,就把王珹私下里的话语报告了蔡京。蔡京听说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竟然敢于质疑自己,火冒三丈,就地免了王珹的职,然后任用特别听话的舒亶接替,严令不惜代价尽快平定叛乱。
舒亶倒也争气,还特别能战斗,不仅平定了瑶人的叛乱,还顺带收复了湟川、鄯、廓等地,攻占了牂牱和夜郎,战果辉煌。前线捷报传来,蔡京得意扬扬,认为自己判断正确,措施得力,指挥得法,立了战功。
殊不知,蔡京的这一番乱搞,开启了该地区的混乱模式,虽然看上去官军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因为当地的地方势力平衡被打破,自此混乱不堪,一直到南宋建立很长时间之后,该地的混乱纷争才在岳家军的强力干预下得以平息。
前线捷报传来,徽宗很高兴,大宴群臣。蔡京借机向徽宗推荐童贯做节度使,以报答童贯在落魄之时捞过自己一把的恩情。徽宗高兴地批准了。
凡是帮助过蔡京的,愿意和蔡京套近乎的,挨得皇帝近的人,蔡京或以利相诱,或以权相交,把他们拉进自己的阵营,为己所用。童贯之后,跟蔡京相交甚欢的太监杨戬、蓝从熙、谭稹、梁师成等一帮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
蔡京改变赵官家的祖制,按照徽宗的意思,把内侍的提拔以外官的律例来操作,并让吏部来管理这些宦官,这样做彻底改变了宋王朝祖宗定下的规矩。
宦官被重用,势必占用官员名额,这样就挤占了士人有限的向上流动的份额,也为国家埋下了祸乱的种子。
蔡京为了一己之私,竭力结交皇帝的身边人,借着变革的名义,不惜改变朝廷选人用人的既定规则,彻底得罪了那些经过十年寒窗才走上官场的士大夫。
蔡京大权在握,努力培植亲信,打击异己,朝廷内外的重要职位上全是蔡京的党羽,他们唯蔡京马首是瞻,对蔡京的种种作为没人说一个“不”字,再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这样,蔡京的政绩就显现了出来,徽宗给他加官进爵,封为嘉国公。
要军功有军功,要名誉有名誉,要权势有权势,这时候的蔡京位极人臣。可谓春风得意,信心爆棚,红得发紫。
蔡京这样作威作福肆意妄为,皇帝难道看不见,听不到,任由他胡作非为吗?是的,徽宗既可能看不见,也可能听不到。就算看见了,听到了,徽宗也可能不会在意,因为蔡京这个人太重要了,别人无法替代。
那么,蔡京用了什么办法蒙住了皇帝的眼睛,捂住了皇帝耳朵,博得了皇帝的信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