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21-6-18
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不仅要能讲,还要会写。教育写作是对教育实践进行观察、总结、提炼、反思,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关于教育写作,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跟青年教师分享一下我的观点,讲得不一定对,却是发自心灵深处的。
不必把教育写作看得太神圣 但心里一定要有“神光”
写作是崇高的、神圣的,但是,写作、包括教育写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追求。
我就有这样的梦想。
我读师范时,作文写得不错,还和同学一起办班报,取名“学步”。我曾对要好的同学说:“我一定要有篇文章刊登在《新华日报》上。”直到今天我都认为,文章刊登在《新华日报》上是光荣且神圣的。这是我教育写作梦的开启。有没有这样的梦想很不一样。60多个年头过去了,我还记得这句话,还常常提起它,因为它已长在我的心里了。
师范毕业、等待分配工作的那段时间,我看了不少电影文学类刊物,边看边想:我能不能也写个电影文学作品呢?如果能拍成电影更好。这也是一个梦,可至今都没有实现,看起来将来也无法实现了,不过这个梦已写在我的教育生涯里。我想,自己的教育人生不就是一个美好的电影脚本吗?当我们老去时,回忆过往,就像翻看自己的电影,一幕幕,让自己怦怦心跳。
后来我当了小学教师,写了一篇《柿子树下的故事》,刊登在《儿童文学》上。故事写的是校园里两棵柿子树结满了红红的柿子,成熟了,分给全校的同学,一人一个。那篇故事,短短的,淡淡的,挺有味道,像柿子一样有着清香。现在想起来,教育写作不能离开校园,更不能离开儿童。丰富的学校生活是教育写作的源泉,儿童则是写作灵魂的天使。教育写作就是把自己的灵魂安顿在校园里。
教育写作就是表达美好的生活,教育写作本身就是美好的生活。假若你看到雀跃着飞奔向校园的孩子们,假若你听到清脆的钟声,心头该涌起什么样的写作波澜呢?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讲过一句话,一个女人要写作,她必须有钱,有一个她自己的房间。她已离世80年了,她的这句话——“自己的房间”依然是女性独立意识与自由思想的重要象征。何止是女性,每一个人,每一个教育写作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房间”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自由思想的心灵。对于教育写作,自由思想的心灵比写作技巧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教育写作是崇高的、神圣的,但是崇高与神圣不应显山露水,更不应挂在口头,它应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在自己的梦想追求中,自自然然地在自己的生活中。那梦想,那生活,就是心中的“神光”,而“神光”就在“自己的房间”里。
教师得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啊!
不必把教育写作看得太神秘 不妨从“有感而发”开始
写作是有密码的,掌控密码的人可能会写得更好,其中一些人成了作家。但是,我又觉得没有什么密码,把自己真情实感写下来就可以了。不管有没有密码,我们不能把写作看得太神秘,这会让教师产生畏惧感,进而产生抗拒心理。教育写作首先是情感问题,让教师爱上写作,让爱的情感走在写的前面,先别管写得好不好,在爱的驱动下先写起来再说。要说密码,也许“爱”“喜欢”才是“第一密码”。而“爱”“喜欢”需要激发,鼓励是最重要的激发力。
我从小就有这样的体验。我小学就读于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大概五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到大礼堂去,那里有个报栏,介绍的是学生写的好作文。一次我看到哥哥的作文,“成尚鸿”三个字赫然在目,像是红红的火焰在燃烧、在跳跃。我决心向他学习,把作文写好。六年级时,最盼的是作文评讲课,因为上评讲课时,老师要面对全班同学读最好的作文,有好几次,我的作文被挑上了。有一次,老师读了我的作文,在走廊上我看到他拿着我的作文交给了隔壁班的老师,拿到他们班作为范文让大家赏析。过去近70年了,那情景恍如昨日,想起来,我仿佛又回到儿童时代,陶醉在作文被朗读、被称赞的幸福与激动之中。鼓励、表扬、赞美,是一种力量,让我心向往之,期待下一次作文、下一次作文评讲课快点儿到来。现在回想起来,那大礼堂、那交换作文的走廊不正是那个属于我的“自己的房间”吗?
再往后,我当了江苏省教科所的所长。江苏省教科所办了份刊物《江苏教育研究》,每期都有卷首语,作为杂志主编(挂名的)的我揽下了这活儿。我写了几期,反响不错,听到不少赞扬的话,比如:精巧、有闪光的思想、有色彩的文字。但是,一位老领导却说:“这是什么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言下之意是缺乏科研含量,没有深度。我向所里的大学问家孔懿先生请教,对这一评价我该怎么对待?孔懿先生回答得十分干脆:“你走你的路,保持自己的风格!”我想:对啊,文章怎能不“有感而发”呢?没有“感”,“发”什么?即使是写科研论文,也总是在实验、研究、实践、思考中有了“感”才“发”、才能“发”啊!于是,我坚持下来,写了不少“有感而发”的卷首语。
当然,现在我也会写所谓的论文了,有的篇幅还很长,刊发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管理》、北师大学报、西北师大学报上,《新华文摘》还全文转载过我的文章。
教育写作从“有感而发”开始,也许是破解密码的好办法。我们千万别看不起有感而发的小文章,千万别看不起感性的表达,因为,那是灿烂的感性,那是教师写作最接地气、最温暖、最明亮的“自己的房间”。
不必把教育写作看得太专业 不妨把视野放开放大
教育写作必须体现专业特点,专业性是教育写作的规定性,不能体现专业性,不能遵循专业写作的规律与特点,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写作。问题是怎么理解专业性,怎么把握教育写作的特点与要求。
从题材与文体上看,教育写作涉及许多学术领域,也涉及各种不同的体裁,当用融通来应对专业性。吴宓先生是研究世界文学史的大家,著有《世界文学史大纲》。他在书中对哲学、诗、小说、戏剧有不同的比喻。他说:“哲学是气体化的人生,诗是液体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戏剧是固体气化的人生。”他的意思是,哲学重理,诗重情,小说重事,戏剧重变。我从中领悟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文艺作品有不同的样态,体现了各自的特质。这就关涉写作的专业性问题。
吴先生的论述启迪我们思考:其一,所谓“化”,是个过程,内含着变化的意思,变化意味着生成。所以,有时候不必拘泥于形态与样式,可以开放点儿、自由点儿。其二,吴先生说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生活、人生是专业写作的最根本的专业。其三,理、情、事、变,都是相对的,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融通性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专业的融通性,正在为专业写作呈现开放状态。
从做学问的角度看,当用打开的方式应对专业性。施蜇存是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也是著名学者。他说自己的人生推开了四面窗:东窗是文学创作,南窗是古典文学研究,西窗是外国文学翻译,北窗为金石碑版整理。他从不为自己设限。不加上条条框框,不设固定的标准,而是向四面八方打开,各有各的风景,各种视域形成重叠与融合,就会带来创新。在这过程中,对专业的要求无形中有所放松。教育写作就应当“不设限”,自由地写,倘若如此,便解放了教师,教师的心灵方能自由起来。教育写作一定会在轻松的状态中走向积极的、多彩的创作。这是多么生动的情境啊!
从写作风格来看,教师的教育写作当用生活的情趣与想象来应对写作的专业性。作家宗璞先生做了眼科手术,视力略有提高,写信报喜:“方才有一只喜鹊从窗前过去,我看见了尾巴长长的影,且是淡水墨的写意画。”她是随意看的,一般人却看不见的。这是因为她有想象力,她有对生活无限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和他们一样都有“自己的房间”,特别明亮。
教育写作有学科的个性,更有共通性,尤其是教师的教育写作,眼界应当放宽一些。放宽才能放活,放活才有教育人生特有的意蕴。教师写作肯定有自己的风格,风格即人格,人格要在生活里培育与塑造。尽管风格是个专业问题,但风格最终在生活里呈现,专业也将在生活里飘散。
不必把理性、理论看得太重,但一定要用感性来表达
教育写作要强调理性,没有理性的文章深度不够,当然也要强调理论支撑与阐释,否则写作没有高度。从总体上看,教师写作的理性不够,是短板、软肋,必须努力克服,逐步提高,但是关于理性与感性的问题要澄清。
感性与理性都是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两种方式都重要。感性强调感情、想象,理性强调逻辑与论证。只有感性表达,写作会“残”,只有理性表达,写作会“干”,两种方式应当结合起来。
感性是灿烂的。感性之所以灿烂,因为它倡导情感。感情是燃料,会带来动力,也会带来生动活泼的氛围,带来浓浓的兴味,情感的最高层次是审美感,审美往往导致创造。
教师们完全不必为自己的感性表达而自惭形秽,相反这是优势,应当自豪。试想,教师的教育写作,没有真挚而丰富的情感,那文章不就是冰冷的机械吗?冰冷的美丽固然也是美,但那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所喜欢的。黑格尔有句名言:用感性表达理性或理念便是美。教师就应当这样,在“自己的房间”里,用感性来表达理性。
(作者系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