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 Guan读-人格心理学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by 小冠

精神分析-1

按惯例,经典精神分析的内容,我可能直接跳过不读。但是刚读完《精神分析引论》,让我对以前的偏见大为改观。这也是想逐步来读经典和教材的原因之一。

1.    很有趣的一点:很多创始大师,回溯他们的人生经历,会发现其理论观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己的人格和经历。比如弗洛伊德提出最有名的概念之一【俄狄浦斯期】,他自己与父亲关系相当紧张,而与母亲关系很好。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这也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很有魅力的一点:不需要自己完美、没有困扰才能助人,反而是对自身议题的探索觉察,能够成为力量的来源。

2.    通常说人格三分是【本我/它我】【自我】和【超我】,但无意识、无意识、力比多、防御机制等概念,都与人格紧密相关,最好能结合起来理解。

「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在儿童大约五岁的时候开始形成。

儿童期即习得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但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可能学到的也是扭曲的标准。

例如:xx做了某件事而受到惩罚,真实的原因可能是这件事可以做,但做事的方式违背了社会道德。
但小孩可能会学到:
(1)这件事不能做;
(2)做这件事的xx方法不对;
(3)可以偷偷做,但不能被发现;
(4)只要做错事后果就很严重,我以后可千万不能犯错(哪怕是很小的错误)……

当我们用的扭曲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与内在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就自然发生了。

3.    【焦虑】【防御机制】是现在的咨询/治疗理论当中广泛被使用的概念。

冲突导致焦虑,防御机制是缓解焦虑的方式。「压抑」「合理化」「否认」等等都是防御,不同的人格倾向或人格障碍,又通常可以对应到一些典型的防御机制。

比如,自恋型最常用的防御是「理想化」和「贬低」。

一方面会将他人理想化:「你很好,很完美」(因为「我很厉害,才能找到这么好的你」),另一方面会说「xxx有多不好,对我有多糟糕」仿佛他人都不够好,就可以回避掉自己的不好。

4.    「投射测验」是精神分析一个分支。

比如提供模糊的墨迹图片,让人描述从中看到了什么,并根据图片来讲故事,从而得出关于人格的一些结论性描述——很像各种杂志、网站上看到的测试吧。

学界对投射测试颇有争议,原因之一就在于过度广泛地被滥用。投射测试需要经过严格受训;但即便专业人士来用,也存在争议。所以,网上的测试,玩耍就好,可不必当真。

我大概会认为,投射测验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将它视为分析的材料来源,就像「梦」和「自由联想」一样。

与艺术疗法或有异曲同工之处:无意识内容无法由个案直接报告,但通过绘画/沙盘等,受训过的治疗者能够去接近个案的无意识世界。对艺术表达能力稍弱的个案,用模糊图片+看图说话,也可能是更简捷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2 Guan读-人格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