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看到《乡愁》这首诗是在小学,那时我还住在大院里。
大院从空中看下去像一个“日”字,院子的最南面是一排平房,中间是一栋二层的小楼,最北面也是一排平房。
中间的那栋小楼与其说是楼,不如说是用四排平房,每两排一层拼起来的一个建筑物罢了。
我家就住在中间这栋“楼”里面。我记得每家门口都堆着各种杂物,冬天烧的煤也会堆在门口,把能让四人并排走的过道挤的一人走都得左右避让。那个时候最爱玩捉迷藏,随便找堆杂物,往里一钻,再随手拿件其他的杂物往身前一放,谁也找不到。
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手机也只有父亲拿着的一个大哥大。现在的好多人都没见过,不清楚为啥要叫它大哥大,见过的人自然知道,那家伙个头确实大。
父亲去过很多地方,走南闯北的,他一回来我就要他给我讲他又去了哪,见到了什么新东西,如果能讲讲大城市的事儿那就更好了。
那时候家里还有台电视,父亲买来的,说是怕我和母亲待在家里闲闷,没事儿干,可以看看电视。我觉得家里有个电视挺好的,之前没有,想看什么还得去邻居家里看,人家见我是个小孩子,也不会多说什么,但终究不如自己家自在。
母亲却觉得他是在浪费钱,家里本来就紧,再花钱买电视,家里就更紧张了。何况电视还可能影响我学习。我就只好和母亲“约法三章”,回家先写作业,作业写完了才能看电视,每次看电视最多一个小时,之后就要休息至少十分钟,这是为了保护我的眼睛。
电视看得多了就会见到各种大城市的样貌,禁不住就要和我家这边比较,顿时觉得我家这边各种不好,很落后,希望有朝一日能去大城市看看。
反正小时候的我就觉得大城市一定比家这边好,好成什么样不知道,就是觉得一定好,好很多。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搬了家,搬进了自己家的楼房,念初中的时候为了我上学方便,又一次搬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上了高中后依然是为了我上学方便,再次搬家,仍然搬到了学校附近,高考完又搬回了自己家。
数次搬家,我对家乡越来越熟悉,想出去见见世面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我就打定主意,大学一定不在当地念,一定要报个省外的学校,出去见见世面。
报志愿时,家里人执拗不过我,遂了我的愿。我选了一座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城市念大学,我终于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报完志愿的我憧憬着这座城市。
然而,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就后悔了。我感觉报志愿时的自己一定是脑袋被门夹了,不然怎么会一门心思的往外跑呢。要知道没有哪个地方比家好,没有哪座城比家乡好。
后来又和朋友去其他的城市旅游,便愈发想念家乡,愈发理解余光中先生写《乡愁》时的心情。
细细想来,果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唉,乡愁,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