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行之感悟——拜偈茅盾墓

那天到乌镇,专门去拜偈茅盾先生墓。

茅盾是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在他13岁时,离开故乡,到湖州、嘉兴、杭州等地完成中学学习。

可以说,乌镇是茅盾真正的故乡,他曾经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怀着感情写到:

一九一三年夏,我毕业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为了报考北京大学预科,我离别了故乡。后来,生活、工作、斗争的需要,竟使我再没有回归故乡。在二三十年代,我还间或回家乡探望母亲,而一九四四年母亲的去世,终于切断了我与故乡连接的纽带;那正是风雨如磐的年代。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

由于茅盾对故乡怀有情感,所以,他的骨灰就安葬在乌镇的西栅风景区。

那天下午,我到的乌镇,由于时间充裕,我专门去茅盾纪念馆去参观,把对茅盾生平介绍,从头至尾看了一遍。

临离开时,看到“茅盾之墓”的指示牌,便顺着指示牌方向出了纪念馆向墓园而去。

在通往墓园的路上,有臧克家题敬的“茅盾之墓”四个大字。

再沿着这四个字指引的方向,便有一条通往墓地的道路,呈之字形,代表着他的代表作《子夜》。站在那个直道处,便能远远看到一个很大的土丘,在其上有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

沿着这八十五级台阶(代表着他走过的85岁个春秋),拾级而上,在墓道的左手边,立有一块石碑,其上刻着一段茅盾先生在1949年,在《创作的准备》一文中的一段话的手记:

“伟大的作家,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同时是思想家——在现代,并且同时一定是不倦的战士。他的作品,不但反映了现实,而且针对着他那时的人生问题和思想问题,他提出了解答。他的作品的艺术方面,给了他独创部分而外,还凝结着他从前时代的文化遗产中提炼得来的精髓。”

在右侧,则是一个“怀思厅”,厅子里什么也没有。在亭子前边,则有两行柏树,在树根部位,有一块铭牌,上边有一行字:“中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者植树留念 ”,其下边则是名字:贾平凹、迟子建、周大新、麦家,落款是2008年11月2日。

在墓地的顶部,则是茅盾先生的免冠半身塑像,先生两手抱在胸前,右手握着他生前永远没有停下过的笔,他看起来是如此的自信、安详和睿智。

在先生塑像前,立有一块花岗岩低矮石碑,其上只有两个汉字“茅盾”,和一行阿拉伯数字:“1896~1981”。我还特意绕到墓碑后边,看还有没有刻上其他的什么内容,结果是让我失望。墓碑是如此的简洁,应该和先生生前的生活作风相符合。

塑像和塑像前打开的那本书的造型,能像人们说明,茅盾先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书上刻的字,我不说,想必你也猜到了,那就是茅盾先生的《子夜》手稿,因为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

在他的塑像右手边,还有他母亲的墓碑,那是他唯一的儿子在他去世后,替他立的。

在茅盾母亲墓后,则是他的儿子沈韬卫的坟墓。

值得说明的是,茅盾和他夫人的骨灰,是在2006年,他诞辰110周年时,在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共同主持下,由八宝山迁回他的老家的,与他母亲永久相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那天下午去拜偈学生墓园时,天阴沉的厉害,只有寥寥几个人来到墓园凭吊。

作为一个喜欢文学的“文艺老年”,我站在茅盾的铜像前想了许多,临走时,向这位文学前辈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达我的敬意和崇拜。

茅盾先生用手中的笔鞭挞黑暗社会的人民生活,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他的著作等身、文章精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人的榜样和楷模。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镇行之感悟——拜偈茅盾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