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过是付与说书人,任人评说

今天看到这样一句话,说:老实人从“狼来了”中得出不可说谎的教训;聪明人从中得出谎话不宜重复的教训;狡而愚的人从中得不出任何教训。暂且不说这句话合理性有多高,先来说个故事。

还记得小时候,当我们学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老师总会问同学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在应试教育下,很明显大多数答案都是“不能相信狡猾狐狸的话”抑或“给乌鸦大把大把的同情泪”。而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却回答“那乌鸦实在是太蠢了”。

可想而知,此话一出,舆论哗然。于是老师让他说说理由,他说:“愚蠢的乌鸦被骗走了肉,却不想办法骗回来,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老师接着问,那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呢?他说:“那我就大喊,那肉有毒,吓死狐狸”。老师当场大力赞扬了该同学。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几十年后,老师在监狱里探望了当年那个孩子。

那孩子不能不说聪明,他从一寓言中不仅看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方法,实在是聪明至极。可是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在不正确的时间得到了不正确的赞赏。狐狸欺骗乌鸦算是狡诈,那欺骗狐狸呢?应该算是更狡诈了吧。这点无可厚非,对狡诈之物不必讲江湖道义(武林正派所言)。可惜错就错在老师过度赞扬了这一行为,让小孩子迷失在了狡诈的算计中。当不分对象便实施算计的人能有好的归宿吗?

历史上一个人物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曹阿瞒。此人狡诈举世无双,幼时装中风离间其父亲对其叔父的信任且一举成功,可谓是聪明。成为汉丞相之后的所作所为也算是奸雄本色,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曹阿瞒最终评价是奸雄啊。为毛不是失足少年呢?呵呵,那是因为曹阿瞒“根正苗红”啊。

曹操,出身不高,却和四世三公的袁绍相伴长大,心中的自卑绝对不可能没有,而也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卑造就了曹操的心机(要想和土豪做朋友,自己自然要有分量,而出身地的曹操却靠自己的智谋混的很不错)。说有如此心机的曹阿瞒没失足是因为他根正苗红的原因从他举孝廉之后的举措可以看出来,曹操举孝廉后,设五色棒棒打不法权贵和豪强等政绩绝不是装的(因为因此得罪了好多人而至于无法升迁)。这是什么样的人才做的出来啊?这就是传统的士啊!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是为数不多的传统的士之一,而因此也招揽到荀彧叔侄、郭嘉等天才人物来辅助他成事。从另一个士中也可以衬托出曹操的根正苗红来,那就是关羽。曹操疼惜关羽绝不仅仅是看重其武艺(曹操手下武将太多太多),说到底是从关羽身上曹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义薄云天,不阿附权贵,不奉承的有独立人格的士。

那为什么作为根正苗红的曹操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因为此时的曹操离自己理想的人格已经越来越远了(曹操的人格理想可以从那份明志令中窥测),此时的魏王已然是世人眼中的逆臣,是世人淹没了曹操的最后一丝报国之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于是当看到关羽时,如同看到当年的自己,如何不喜爱?就这样一个复杂的人,因其本质上的忠贞正义而成为一代奸雄,也不错了。

所以老实人是安全的,他们只知道老老实实过日子,不会想到害别人;而聪明人确实个未知数,以道御术者方为人中之龙,而为奸邪所迷,无非是一危险品而已,到头来不过是自己作死。现代社会所谓的遇人不淑只是自己没看清而已,何必怪别人呢?

再说便是强求之苦。今天,室友考试回来怨气不断,声称没考好。这很常见,见怪不怪咯。可是多说一句便是,想想自己平时付出了多少,在看看现在的行为,难道不羞愧吗?对人性越有深刻的了解,就越不会对人对己要求过高。

人并不是一种时刻不停发光的生物,倘若不容许有一刻松懈,不放过一点堕落,结果不是变得虚伪便是变得疯狂。所以能够有时发出一点“人性的光辉”,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太过强求自己或者他人呢?。

人生在世必须有点幽默的智慧。很多行为表现出来千奇百怪,归根结底是自卑情结在作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摆脱求不得之苦,所以应该有点幽默的智慧,幽默笑死自大,幽默笑死自卑。也许表面上有时要与自己不同意的传统道德规条妥协,因为如果在白痴的国度里,你不妥协就会被白痴群咬死,所以倒不如明智假装。我匍匐在地上,瞻仰神像的高大,但我知道,只因为我匍匐在地上,所以它才高大而已。

说到此,便是结尾时。人最终可凭借的不是任何特定的观念,而是赖以判断任何观念是否确当的理智;最为可贵的不在于从未犯过错误,而是在于使人改过近善的良知。这样,便可不被所持的观念所封闭,见一叶而不见泰山;也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而被过去的错误锁死。总之,不皈依,便是自由。我溺水而亡,向往鱼的自由穿梭,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追求真善美,达到适与神的境界。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至此,便至圣至真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不过是付与说书人,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