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印记

    远处,山色如黛,绿树成荫。近处,楝树芬芳,荷叶田田。中国人的建筑风水离不开依山傍水,而西递宛如从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画卷里逸出并朝我们款款走来,面对风雅徽州古村落,你初见端倪,如此山水,必有大贤。人杰地灵,此之谓也。



    西递初为西川,古时是交通要道,朝廷在此处设有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暂时休息,驿站别称 “递铺”,所以西川又称 “西递铺”。带有神秘色彩的说法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大都东流入海,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久之西川衍称为西递了。今天,在无人机航拍的最新视角中,你可以清晰地俯瞰西递古村村落平面呈船形。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这座闻名遐迩的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到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迄今已拥有930余年历史,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称。



    若在西递旅行,你可以从124幢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精挑细选。因为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主要建筑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等。我的老邻居胡贞元老师是个土生土长的黟县西递村原住民,在众多古民居里就曾经有一幢居住过他童年的梦想。他告诉我:西递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隐姓埋名的地方就在今天江西婺源考川,有青山绿水间的太子墓为证。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秉承儒商“学而优则仕”使村庄得到绵延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鼎盛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之后,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格局完整、保存完好的村落规模遗存。

    我们,从1989年至2020多年间,曾经多次带着孩子、陪着师友、携着亲眷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晨昏走进西递村,走过敬爱堂、履福堂、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之前的小广场。走过村口矗立的刻着“荆藩首相”的西递 “三绝之一”——胡文光刺史坊,功德牌坊见证古村落的荣光。 胡文光(1521-1593)是西递人,是明经胡氏18世祖,为官32年,如同牌楼上32面圆形镂空花盘一样前程锦绣,官运亨通。在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登科中举,历任江西万载知县、山东胶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处理积案,兴办学校,建仓贮粮,驱逐海盗,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文光刺史美名扬,重视教育办学堂。兴修水利仓满粮,勉励繁殖牛马羊。防御倭寇逐东洋,捍卫江山保吉祥。”后来官升到湖北荆州王府长史、奉直大夫、朝列大夫……



  走过村头的长廊庭院,走过村前牌楼凌云阁即走马楼,脚下踩踏的是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青砖,楼西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穿过很多窄巷,带你走进西递的百姓人家。据说,村口地标建筑是当时西递村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为了迎接自己的亲家——一品官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歙县人曹振镛到来而耗巨资突击营造的。曹振镛是徽州府歙县雄村人,在嘉庆皇帝出外巡视时曾代君执政3个月,歙县流传着“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说法。曹振镛至此,登楼远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不禁说道,我女儿能嫁到这么美、这么好的地方,真是前世有福啊!此楼又长又宽敞,连马都可以在上面走呢。


  漫步西递,感觉历史在这里逗留,流连忘返的当属“大夫第”,请跟着我,我会告诉你:它的正厅为四合院二楼,裙板、隔扇均精雕冰梅图案;槛棂、窗花仿明代格调;门窗木雕有变形夔龙和灵芝草图案。和徽州古民居不同的地方是“大夫第”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临街墙的平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亭阁式建筑物,这就是观景楼。阁顶飞檐翅角,三面有栏杆、排窗,显得突兀和别致。这座楼阁原本是用于观景的,取“山花若市”之意,楼檐悬挂的“山市”匾额也说明了这一点。胡文照是当时西递村最有进步性思想的一位文士,他看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于是便告老还乡,兴建安度晚年的居所,这个阁楼就是他晚年观景之处。老人回到家中颐养天年,生活悠然自得,闲时登上阁楼,举目环顾,村中人丁兴旺,村外树木浓郁的景象尽收眼底,好一派桃花源风光,楼檐正挂有“桃花源里人家”匾额。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走笔落笔,你接着再仔细看楼下门楣上的五个篆字“作退一步想”,这几个字才是胡文照待人处事的座右铭,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他时时勉励自己,凡事要为他人着想,不要斤斤计较。所谓“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在他的建筑上也有体现,厨房比正屋退后了一步,正屋的墙角也被削得无棱无角,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车,体现了主人的仁义行善之心。让人联想到同位皖籍清朝桐城派名相张英“六尺巷”的典故,这样想来徽文化果然是一脉相承,他们传承儒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精髓,精神瑰宝自然百世流芳……




    徽州古建筑艺术中,民居、祠堂、牌楼被称为“徽州三绝”。追慕堂是西递胡氏祭拜先人的祠堂,屋顶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门口一对黟县青雕刻成的石瓶,高大又别致。祠堂建筑大体呈南北方向布局,入口位于南侧,空间具有明确的序列感,从祠堂前广场经门厅到达方形天井到大堂,再从两侧进入后部的条形天井最终抵达供奉祖先的场所,空间层次分明。“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从明代中叶起,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即大兴土木建造祠堂,历史上被誉为“祠堂的世界”。



  徽商被人称誉为“儒商、官商”,徽商把读书和做官、经商融为一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大特色。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清朝徽州一府六县科举之盛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苏州府,仅一个休宁县历史上就先后出了13名状元。徽州各地流传有不少科第佳话,如“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等,以致徽州被称为“东南邹鲁”。 在徽州文化的浓郁氛围里,艰难创业的西递人最崇尚的还是读书。师大师妹在西递旅行的时候,就为了西递村的楹联足足逗留了两天,在她的笔记本电脑里面搜集整理了西递古民居里面几乎所有的楹联和匾额题字。在西递履福堂就有一幅楹联说出了西递先贤的心声:“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注重在家乡对于教育的投资,建义学,修私塾,对族内弟子进行培养。儒商家训为证: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而我们最独特的西递之行是陪黄山摄影界朋友带着无人机从村庄的外围溯游,烟雨蒙蒙中避开熙熙攘攘旅游人群,高空看西递,古民居建筑看得很粗略,但从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意义上而言,再完美的古村落存在美中不足的瑕疵。从村南往北看,村落格局非常好,而北边边界相对较模糊,建议今后古村落管理上将车辆、游人更多从北边线路分流走,从空中的视角看的很明显,建议北边被破坏坍塌的屋顶、破损的墙面整理修缮;参照乌镇管理的先进经验将景区分成东栅西栅那样---将西递生活区、旅游区空间规划处理得清楚一些,居民的生活活动安排时间要与游人游览的时间错开,专家们的建议:首先拿出一些典型住宅作为遗产展示,根据旅游时间的长短组织游客旅游;或者是建立住宅博览馆,让游人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办博览馆可以吸引很多人。所以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是每次我们看到的古民居的第一感受就是珍惜拥有,我想那些来过这座古村落的人们啊,你们所有行色匆匆的脚步里的履痕都应该写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我想旅行的意义就是印记,是生命陪伴着时光在岁月的隧道中历炼涅槃重生。



    在西递的暮春寻常巷陌,你会发现有一株楝花飘彻簌簌清香细。立夏邂逅西递的味道。江南天阔,渔樵耕读,固文化之本;经世之用,圆强国之梦。西递印记,古村落西递给我的新顿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递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