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体制内日记——轻视孩子

我妈来我家里看看孩子,一进来就悄悄和我说,考虑的怎么样,回老家吗?我一脸懵逼,哪儿跟哪儿啊?!

我妈问我看没看微信,我说我没有,然后迅速打开微信,发现她老人家在凌晨四点半给我发来微信表达了殷切关怀如下:

      “丫头,我总感觉你心里有苦,又难以表达,你又不愿意跟我细说,可能是妈妈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你所致。
        如果你愿意回老家过一个冬天,回到咱家老房子里可以找回童年的快乐,而改善心情,咱们就带着孩子回去吧!
        我想只要你心情能愉快了,你老公会支持的,怎么样?”

不识好歹的我在心里翻了一个白眼,然后第n次告诉她,我没有心情不好,她第n+1次不相信。我突然觉得这一切都荒谬得很熟悉,我问我妈,不觉得这个对话几年前发生过吗?几年前你不相信我很好,好几年了能不能有点变化,别把你的焦虑传给我。

晚上我趁着孩子睡觉,偷偷收拾了一些她许久不玩或者缺胳膊少腿的玩具准备扔掉。我朋友说天下的妈妈都一样,她妈妈也总想让她扔掉一些手办和周边。我笑说这不同,如果我女儿不需要我收拾,我也不想管她攒多少玩具。朋友说你扔掉了以后,如果被她发现怎么办。我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我只能装傻,反正那些玩具也不是她喜欢的,等她忘记吧。朋友说,你可以告诉她玩具去追求自由了。呃……我很无语,这套说辞是骗不了三岁小孩的。

突然发现啊,影视剧和故事里对于孩子的描写常常是失真的,至少我看到的很多描写三岁以内的小朋友的不太真实。有的时候是过度美化,好像小宝宝都是天然萌,形容他们都是奶声奶气,配个音都是萝莉正太;有时候呢,把孩子们都写成了熊孩子,打滚耍赖,无法无天,甚至教训熊孩子好像都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可是那些吸引人看下去的小朋友的形象往往是立体的甚至不完美的,我喜欢看小猪佩奇,但佩奇不完美,佩奇有时候是有点霸道的,有时候是自恋的,她也并不那么谦让弟弟乔治;我最近又爱上了布鲁伊,尤其是里面的妹妹宾果,有一集宾果得到了三个让爸爸妈妈随时随地跳舞的机会,但是她不断迁就家人的选择而被动使用了这些机会,直到妈妈发现宾果虽然嘴上同意让渡机会,实际上心里却并不愿意。这种心里不同意,嘴上说不出拒绝的性格,狠狠地打动了我,我的天,那就是我啊!

这些失真的背后何尝不是对孩子的轻视?我在母亲面前也是一个孩子,我所求的也无非是真正地看到,而不是凭着自我感动的主观臆测。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开体制内日记——轻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