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能否成为一束“光”——《谋篇布局话结构》直播课反思

    “才下‘直播’,却上‘回放’”。

    我留给孩子们的课后练习是:班级举办“走出迷惘,照亮人生”为主题的黑板报,征集作文“你的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带着迷惘来听课的孩子们,能否寻到一丝“光”,“我的课”能否成为孩子们笔下的“你”?

      尽管导播告诉我:今天听课的人特别多,除了市区的,还有县城的,这会后台一堆要视频回放的。但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反思、改进。

      首先,我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和临场的发挥力。我没能彻底脱稿:如果是正常的线下授课,难道自己也要拿着稿子读吗?我没能把控好时间:因为各种原因,自己私下仅模拟过一遍课程,用时51分,这与要求的“45”分钟是有出入的,但自己觉得临场再收一些,应该可以“兜”得住,但实际上我还是讲超时了。如果是公开课,讲超时是要扣分的,更何况,从一定程度上讲,“超时”也是对听众的不尊重。

      其次,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清晰、完整。课程中间,我出现不少一句话被反复组织、甚至表达错误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清晰完整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把握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就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现场答疑”环节,我的答案缺乏条理,且指导性、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整理、细化。在此,我再给孩子们简单整理一下:

一、如何搜集材料

      首先,聚焦搜集的对象。比如:就关注自己的老师,甚至是某一学科的老师;就观察放学路上,红绿灯路口的场景;就留意季节变化时绿植的变化或者人们的穿着变化等。

      接着,准备个方便携带的微型记录本,养成随时和定时记录的习惯。随时,是对随机发生的有感触的事件进行记录;定时,是每天晚上必须记录1-3件值得写的材料。所谓“值得写”,就是对你有启发的、让你产生联想的,或者令你开心或者伤心的事等。

      然后,每周对记录的材料进行梳理、分类和运用,可按照同类对象或者同类主题进行归类,并运用价值较大的材料进行写作。经历的很多事情,只有用心梳理、用笔记录,才能变成阅历,才能在某一需要使用的时刻,如同干裂的柴火一样,被你的思维火花一碰即燃。

      最后,要放开眼界:看新闻、读名著、留意政治、历史等学科,留意社会热点、记录政史故事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写作素材。

二、如何在作文中加入抒情和议论

      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抒情议论,一定要有感而发,不可为了抒情议论而“故作深沉”。

      接着,要运用细节描写,把引发你抒情议论的事件写具体生动,在大家已经被你的事件感染之后,再水到渠成地抒情议论。

      然后,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背诵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并赏析出它的精妙之处,是运用修辞手法了,还是选用富有感染力的字词了等,最后仿写运用。比如,你在谈行动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引用鲁迅《故乡》中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最后,抒情议论句属于“点睛句”,要惜墨如金、提炼精华,不可成大段的抒情议论。

三、如何在记叙文加入巧妙的环境描写

      首先,我们要了解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比如:开头的环境要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中间的环境描写要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结尾的环境描写要深化主题等。

    接着,可以选用固定的几个景物,如:月光、空气、笛声等,用不同的修饰词、修辞句来表现不同心境下的景物特点,去真切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然后,可以尝试用“环境描写”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双线并行,完成一篇文章,努力做到景与事与情的完美融合。

    最后,还是摘抄、赏析和仿写运用。

    我的课能否成为一束“光”?我想此刻,我可以说一句“我的课,已成为照亮我前行的一束“光”!尽管它还很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愿与每一位在读的“朋友”,一起学习成长,一起成为一束“光”——彼此照亮、互相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课能否成为一束“光”——《谋篇布局话结构》直播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