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半前,有目的的动手画画
自始至终给画赋予同样的意义
孩子两岁的时候,在手眼协调作用下,开始能够画出封闭的圆圈和横向的、竖向的线条。而且画完画后,可以用语言把画中这些圆圈和线条赋予的意义解释说明出来。
孩子三岁以后,同样的解释说明其意义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两岁的时候,尽管孩子说:这是丸子,如果大人说:不是丸子,这是面包吧。孩子就同意大人的说法回答:嗯。最开始给画赋予的意义,会因为两岁孩子心情的改变或者别人的影响而改变。是非常模棱两可的东西,但是孩子到了三岁,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去画画。无论是妈妈还是幼儿园的老师说:那是面包吧。孩子都会坚定的回答:不对,这是丸子。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孩子就已经决定了要画什么,他是有目的的动手画画的。最终把它画出来的东西当作什么是不会改变的。画画前孩子就已经给画赋予了意义。
在此之前,孩子是先动手画,然后再解释说明她要她给画赋予的意义。而到了三岁,孩子脑海里,首先浮现想要画的东西,随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画画。尽管还不能画具体的形象,但孩子把圆圈当做要画的东西,一个又一个的画着圆圈。
三岁半后,用许多圆讲述
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三岁儿童。
到了这个时期,孩子特别喜欢玩情景模仿游戏,模仿医生的时候,虽然自己不是真的医生,但是把自己想象成医生。模仿超人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玩过家家,想象自己是妈妈。三岁的孩子就是这样,凭借想象来扮演各种角色,玩情景模仿游戏的。
另外,三岁的孩子手的动作发展的更加灵活,脱裤子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变得很容易,一个人去厕所也不成问题,吃饭、洗脸等日常生活的小事,也可以不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变得非常自信,我想……我要……做什么的愿望和热情,也是更加高涨,而且他们也开始明白,自己和他人,大的和小的等等这种对比的事物关系。
向有内容的画发展
三岁孩子的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在他们的绘画中反映出来。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自由地画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和横的、竖的线条。画画时,他们是事先想好要画什么,然后再动手画。例如,孩子会画一个大圆当做爸爸,画一个小圆当做妈妈,然后再画一个最大的圆当做家。并且孩子还会讲述发生的故事情节: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还把妈妈气哭了等等。
在此之前,孩子只用单独的词语表示一个一个的圆圈的意义,而现在孩子把这些联系起来,逐渐演变成了故事情节,孩子给这些毫无意义的、随便画出的线条圆圈赋予意义,手按照这个意义来画,最终这些线条和圆圈,变成了能够表达象征孩子感受的东西。
这已经是猿猴类动物无法模仿的,用来表达的画的萌芽。孩子作为人成长到这个阶段是非常了不起的。看到这样的画,妈妈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不能过早教孩子画具体形象了吧。看到孩子画的满是圆圈的画,请你们不要不高兴,反而要发自内心的称赞他们。有时候也要听听孩子讲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标注好日期,把这些画作为纪念保留下来,对孩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礼物。
头部人像登场
三岁左右圆圈上,画上点和横线的人头部人像形象。开始在孩子的画中出现孩子给点和线赋予了各种意义,表征能力进一步发展了。这和后来出现的头足人像绘画仅仅一步之遥,这种能力同时表现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孩子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当前没有摆在眼前的事物,使孩子重现影像的能力逐渐增长。这种能够表达语言含义的三岁左右的孩子的绘画,即使我们看起来好像画的是同一张面孔,如果问到孩子,他会回答:这是妈妈,这个是爸爸,下面的是小宝宝。他能够已经用表征的手法表现自己周围的人们。
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生事物的线条是3~4岁儿童绘画的显著特征。因此这个年龄段的绘画也被称为表征主义时代。这个时期的话是猿猴无法画出的,正处于向具有人类独特表现手法的绘画转化的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个阶段千万不要斥责孩子为什么不画耳朵,为什么没有手和脚等等,更不要犯愚蠢的错误去教孩子如何画人物形象,请你们仔细认真,听听孩子充满亲身感受的画作的内容。愉快的守候、欣赏着孩子在绘画方面令人惊叹的进步。
孩子特有的拟人化表现手法
那种认为各种物体,植物,动物都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思想的理论叫做泛心论,又叫万物有灵论。
孩子经常把太阳公公画成了有鼻子眼睛的、笑眯眯的模样,就好像太阳公公是他们的好朋友。这种把非人类的东西画的像人类一样的表现手法,叫拟人化表现手法。这是三岁左右开始的幼儿期儿童绘画的特征之一。
这部分讲到一个点我印象很深刻,当孩子画出一个头部人像时,大人总是忍不住要问,还有鼻子、耳朵呢?妈妈没有脚吗?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讲,其实都是很有压力的。所以,就只需要记住一点,不要要求那么多,少说多听,听孩子来讲述画作的意义,然后充分赞赏就好!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愿意画,也会画得更多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