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拾遗:读书那些事儿

“我常常期待变老,变成一个每天拿着保温杯看图书馆的看门大爷”

1

老年

可能是被家里的老人看大,我从没有害怕会变老,甚至有点期待变老以后的生活:一定有一个带小院的房子,养一只眼睛明亮的狗,窗台上摆着应季的花,种一颗梅子树、在果实成熟的时候泡上一大坛梅子酒,然后有两三个可以随意聊天打屁的朋友,有一个坚持下来的爱好、无聊时候可以自处。

本来想写投影仪看电影的,想想还是算了。活了那么久,可能也看累了吧。

2

读书

看到很多朋友圈里发在看哪些书,忽然想到自己好像又把书放下一阵子了。

其实毕业之后这几年,就看的很少了;看的几乎都是新出的比较火的小说之类,当杂志看看充当谈资罢了。

想想真正静下心读书的时候,大概也就两段时间吧。第一段大概是在10岁左右,喜欢读传记小说,狄更斯、迪福、马克吐温这些;到上初中家里大概有了100多本乱七八糟各色译种的小书。最喜欢的几本:《海蒂》、《鲁滨逊漂流记》、《童年》,此外还有每周的小哥白尼、故事大王、漫画派对,也会蹭老妈的读者和意林看。(老妈收藏了从90年开始所有期的读者杂志)

说起来,这些东西也没当书看,是真的不求甚解,当故事来看的。看过之后就喜欢躺在床上幻想、做梦,和汤姆索亚一起离家出走,野外生存,找到宝藏,开着自己的船在海上航行。

第二段时间在大学,哎哎哎别误会,我不是那种大学学霸,大一大二基本都是和舍友朋友打游戏四处乱窜混过来的;但是呢,总有一种狂欢过后的落寞和对未来的焦虑这类的情绪吧,图书馆就成了这么一个寄托的地方。我们学校图书馆不大但是还算新,平时除了考试落座率不会超过30%;在我空虚的这几年时间基本上扫光了三四楼的外籍名著(小说)还有各类游记。如果一本书我觉得很感兴趣,那我会翘课在图书馆读完,因为借出去课上读会被人觉得很装,所以在图书馆我也是自己偷偷找个角落,这类情绪在当时还是蛮重的。

...

骑车

印象比较深的,有一本书叫《死在路上也不错》讲一个香港大学的女生,去西藏骑行的,配了很多照片,然后写了每天的体会。

这个就很对我口味,特别向往那种历经重重苦难然后看破事情的故事,所以我就买了一辆山地车,准备毕业前去骑行西藏;由于骑行西藏的目标有点大,我准备细化这个目标:

“第一步先完成一日180公里目标骑行、然后再来一次中程3-5日的目标,最后去西藏。”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以本市名胜古城为目标出发,在大货车都会被陷住的道路上骑行了13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那边的宾馆里趴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以更慢的速度骑回家了。然后那时我就基本断了骑行西藏的念头。(不消说今天写到这里又有点心动)

还有的话,三毛的书对我触动比较大,买了全套作为床头书了,感觉读了三毛的文章,人会变的更温暖。   最爱上学记。

三体,真的是震撼。刚出的那阵子正巧我在准备考研,暑假在学校住校,白天上完课,晚上在图书馆刷高数题,算几下就算不懂了,满脑子都是罗辑和黑暗森林,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里,一手写着高数,一手在手机上看完了三体。

看完的那天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抬头看到漫天的星星,突然就感到一阵孤独感,哆嗦起来,很想抽一支烟。

你可能感兴趣的:(忘川拾遗:读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