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管”遇上“自由”,“听话”还是“负责任”

      在讨论守纪律之前,让我们先来说说中国足球。表面上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里面有深刻的联系。

      中国足球一直被国人诟病,号称“扶不起的阿斗”。究竟发生了什么?论体力,论技术,论奖励,说比不上欧美,可以理解,为什么和同种的日本,韩国有如此大的距离,连在亚洲也只能是二流?!这个怎么讲都讲不过去。有没有留意,中国的体育项目,但凡是单人,双人的,比如乒乓球,羽毛球,可以横扫世界,可以很强。但一旦去到集体项目,去到要靠团队,靠大集体配合取胜的项目,便一落千丈。人越多,成绩越差。这应验了一句老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足球的核心不在体力,技术和经验,而在团队配合。放下自我,依靠队友,把11人变为1个巨人,众志成城,去争取胜利。纵观华夏,除了“人民军队”外,没有群体能做到。所以,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是出在民族素质和文化上。

      和这个相反,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常讲自由,鬼佬普遍很自我。但有无发现,一到要必须集体行动的时候,他们更能放下自我,众志成城。西方人的团队精神较强,这个也很直观体验在他们的足球成绩上。

      至于“人民军队”的力量,和上面讨论的有很大的不同,军队是有严格管理,中国的“人民军队”是世界上意志力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中国人是要被严格管束的,有监管,就认真积极,一旦没人管,就无法自律)

      但我更想讨论的,是平时生活下不经意呈现的文化状态,以及怎样用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跳出这个框框。

      我想说,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我不是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者,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有很多问题,甚至问题非常严重,但它依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真实的东西是很好的,只有面对真实,我们才能进步,才能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得更优秀。我提出的,有不合适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讲到规则,不得不提“自由”。表面上看它们是势不两立,但实际上,内里大有联系。

      先让我们来参考西方社会里“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国人对“自由”二字常有担心,很多人会把西方的自由和散漫自我、无法无天联系起来。的确,没有约束的权利会产生腐败,单一的自由也会变成放纵。但实际上,西方所谓的“自由”只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自由体系是由“自由,规则和责任”构成的。在西方主流社会,规则不只是条文,更是社会文化氛围,规则对自由形成了有效的限制,不会变成无法无天。另外,西方文化里,家长除了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还会让孩子承担行为的结果。久而久之,这种“自由+行为后果+环境熏陶”形成的,是孩子更多的担当,由心而发的责任感。

      在“自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较少受到外界人为的制约灌输,能更做回自己,体现发挥自己的本心,本性,通常他的内心会更强大,更有灵性,更有创造力,去到要遵守规则的时候,更愿意尊重规则。一个有灵性,有创造力,有责任感,守规则的人,难能可贵!

      然而,“自由”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了规则制约,没有了正向环境的教育熏陶,是可以变得很恐怖的,比如美国的一些黑人社区,还有自由被政客和利益集团利用,比如美国的“合法”枪支泛滥引起大量的校园枪击。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西方国家,是天堂与地狱共存。在国内,有些热爱“爱与自由”教育的家长也没弄明白这个关系,把“自由”放到神坛上。结果孩子变得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老虎屁股摸不得。

      在中国给孩子“自由”,的确比西方社会难,而且复杂得多。因为西方发达国家里,尊重规则是社会共识,他们有这个大环境。中国人是感性的,在中国社会习惯是情大于理,而规则是理性,是不讲情面的。从几千年历史来看,中国人更习惯遵崇权威,而不是尊重规则。我们家长也更喜欢用权威而不是规则来教育孩子(因为这样能马上见效,但却后患无穷!)。规则是坚定的,权威是看心情的。

      还有,西方文化里,对儿童是特别尊重的。他们习惯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相信他们的本性能力,当孩子碰到困难和问题,家长更愿意把它丢回给孩子,让他自己去面对承担,客观上让孩子从小有更多的生活锻炼机会,所以西方的孩子从小生活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有个性,有创造力。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我们更愿意给他们更多的保护限制和要求。我们为孩子指定的人生道路,孩子就该老老实实去走;孩子出了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孩子的痛,就是我们心里的痛,出手拯救孩子危难于水火,是我们心底里的冲动。父母和孩子没有了疆界,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庸,独立,能力,责任心和对规则的尊重就难易形成了。

      还有一个是权威配合奖惩的大量使用,也会严重阻碍责任心和对规则尊重的形成。“奖惩”配合规则和底线,可以使用,但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因为,“奖惩”让孩子关注点偏离了事情的本身,把人心引向了贪婪与恐惧。当人因贪婪而去做,因恐惧而不敢为,不是发自对事情的感受和自己本心的决定,未来孩子很可能会变成心行、言行不一,虚假的人。这些在我们自己身上,还有身边,十分普遍。不止影响生活,也引发大量社会问题。“奖惩”可以得到小朋友的行为,得到我们内心的满足,但得不到孩子真心实意的认同,当然也不会有责任感和尊重。

      我们民族是严管出来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表里不一的特性。有事面上不说,私下说得欢。喜欢到处传小道消息。有面子原因,也有怕冲突,怕对方难堪,其实根本是这种特性的表现。这种特性,让人跟人的沟通成本巨增,误会内斗丛生,做事效率严重低下,人心难测,根本没法形成真正的团队精神,能形成的,只有小宗派。

      我们看到,有很多孩子在学校会遵守规则,我们称之为乖孩子。但出了校门,特别是没了老师家长看管,就变样了。这也是“权威加奖惩教育”造成的结果。“遵守”和“尊重”是不同的。遵守是乖乖按照规则去做,但不代表内心接受和认同。尊重是由心认同而遵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心行一致的孩子,这样才是真实的,发自内心强大的人格力量!

      有一个普遍的例子是开车:有一个朋友移民美国,回来跟我说,美国人遵守交通规则是很认真的,你要在路上看到违规越线什么的,司机要不是中国人,要不是越南人。这跟我这几年收集到的资料是一致的。再看我们身边,很多人开车,是监控路段就减速,没有监控就超速。这回应了上面讲的,中国人对权威尊崇,一旦没有了权威,没有了看管,就变成无法无天。但,有责任感的人会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对别人,对自己生命的保护和尊重。这应该是尊重规则的源头。

      被监管出来的顺从不会产生负责任和尊重!


      那该怎样教?关键在“爱”,“环境”和“度”

      在这个体系里,最重要的一层,就是“爱”。除了适当的规则形成习惯,自律最大的动力来源于爱。当一个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爱和接纳,他会对自己生命升起尊重和更高要求。再加上家长做好榜样,孩子自律的基础就打得很好了。

      每个父母都宣称自己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却千差万别。

      东方文化比较含蓄,中国式的父母更喜欢为孩子默默付出,做了很多事,但很少让孩子知道,现代社会人人平等,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忙,父母真正付出给孩子的时间很少。中国的父母也不习惯直接向孩子表达爱。更要命的是,很多家长用为孩子的未来赚钱,用批评和严格要求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结果发现,父母认为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孩子根本收不到。西方文化对孩子更多尊重,爱的表达也更直接,很多的身体语言,很多的亲吻拥抱,很多的赞赏鼓励,对孩子提出的意见,常常会当重要事来考虑。他们张口而出“宝贝我爱你”,“相信你”。欧洲,特别是北欧的男人对家庭,对孩子更加重视,奶爸很多。孩子是很直接的,相对来说,后一种爱和尊重更容易让孩子切实感受到。

        我们要求,说教孩子,孩子可以抗拒,而环境的力量则是无人能敌的。一个人处在一个环境里,不知不觉,他就成为了环境的产物。所以,用环境来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家长特意为孩子布置的自然,人文环境,而更重要的环境是家长本身。无论刻意还是无意,我们怎样为人处事,我们的人格思想,都在不断传递给孩子。作为父母家长,自我的反省,自我要求,自我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环境,深刻影响着孩子!而前面说的“自由”,只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产生强大的积极正面的效果。

       “度”也非常重要。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平衡是大道”。  “度” 在教育中非常重要。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该严格管束。规则应依据不同年龄而定,以简单为主,把重要的部分设成底线。底线的意思是坚定的,一定不能穿越的。除此之外尽量少管。规则之上的错误就是成长的锻炼机会。经历了错误,孩子自己会有警觉,会有反省,会能自我修正。这是人的自我本能。当一个孩子是在爱中长大,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典范,那就有了十足的保险,孩子的错误就能成为锻炼手段,不会走向反面。那父母对孩子犯的错误,只要轻轻提醒而过。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接纳,宽容,也让孩子学会对别人错误的接纳,宽容。这是多么美好高尚的人格!

      还有,要孩子好好遵守规则,我们设定的规则不能离孩子们的能力太远。很多时候孩子不守规矩是家长要求过高造成的。比如,一年级的孩子要求他专心致志地一个半小时认真做作业,在外面集体活动,要遵守纪律,长时间保持队形,不准说话等等。这些是大部分一年级孩子无法坚持做到的。

      设定的规则超过了孩子可以承受的身心极限,孩子心灵会受压,会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家长要求的做不到,长期的要求会让孩子由自责变成自卑。家长做了,不止会伤害孩子,也是在跟自己过不去,搞得自己大为光火,心绪不宁。

      怎样算是能力范围,判断就很重要。多学习了解成长规律是前提,还要结合对自己孩子的用心观察和积累。


      我的建议,要靠爱,要多关心,多理解,要宽容孩子,要靠家庭环境熏陶的力量,家长以身作则。多学习,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精心布置好成长环境,把握好养育大方向,不要被眼前孩子一些不恰当行为带着跑,有时候,当我们布置好了合适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改变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至于我,初尝“爱与自由”教育的甜头,但路走得也很辛苦。因为,我在传统的中国式养育中长大,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有时不知不觉,散发出来的就是传统的养育。但我看到,也感受到“爱与自由”教育的效果,唯有抖擞精神,修正自己,继续努力前行。分享出来,与同道的家长朋友共勉,共同进步!


我们换个角度看几个日常养育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孩子要管的,不管会变坏:身教远大于言教。少教孩子怎么做,多用自身做给孩子看。

谦虚:多鼓励赞赏孩子,少要求孩子谦虚。记得有句静思语是这样说的:稻稼结得越饱满,就越往下垂。“稻穗”的饱满指的就是孩子的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认可足够。没有饱满之前,无论怎么摁,稻穗总是会反弹的。直到自我认同足够了,不用摁,稻穗自然就垂下去了。孩子对自己的认可,是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做到,做好,通过家长和老师的称赞鼓励积累成的。要求孩子谦虚,反而破坏了这个积累过程,对结果没有任何好处。教出来的谦虚都是虚伪的。

谦虚的形成只是一个例子,孩子很多成长点就如上面的例子,是相反相成的。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接受理解保护孩子规律中的不美好,孩子到最后就可以发展出他该有的美好

容许孩子犯错,可以解决很多养育难题。多跟孩子说错也是好事,下次就知道怎样更好。还有鼓励放下对错,做好当下也是很重要。比如有纸片丢在地上,一种做法是先去责问是谁犯错,然后责成犯错人改正错误。过程中,很自然就产生了一批“指正者”,这无形中教育了孩子见到问题不适,就把手指出去,甚至指责,他们很可能会忘记,自己可以是一个贡献者,一个主动改变环境的人。于是有另一种做法,是不管谁丢的,鼓励见到的孩子马上处理好。我觉得后一种教育教导孩子宽容,不追究,付出,更人性化。

说谎:“说谎”是孩子承压之后的一种自然反应,并没有道德根源。如果可以,孩子更愿意用简单直接来沟通。真实是最简单直接的。说谎对孩子是辛苦的。家长改用更宽松的教育,“说谎”就没有了生长的环境,自然就会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严管”遇上“自由”,“听话”还是“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