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营企业改革会失败?


        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可以概括为三大关键词:国营经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过程实在太精彩,在基本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后,我就很想从其中捡点经验整理成文字,所以我打算分别从这三块内容入手,单独来总结每一种经济体制下的成败关键。虽然中国的市场之路非常的复杂,几乎是在各种体制的重叠下摸索着前进的,但拆开来分析会更清晰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一伟大的时代背景。国营经济为什么会在80年代初发展停滞?私营经济为什么会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枷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飞速增长?如何在经历了30年艰苦的社会主义探索付出了巨大的转型代价后毅然走向了改革开放之路?这三个问题,我将依次整理,逐一表述。

        今天主要解析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国营经济在80年代初发展停滞,国营企业改革会失败?



        1978年重新振兴国营企业的改革计划没有实现。这一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解放国营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留一部分收益自由支配权,来提高管理层和工人的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本身必须与主管的行政部门协商所得权利、利润,在讨价还价中被政治斗争压倒经济规律,高收益企业大幅补贴国家,亏损企业受国家保护补贴,同时国营企业在各种外围权利的干预下,分权化的管理结构日益突出,导致贸易壁垒出现。地方政府通过保护本地企业换控制权的方式,也就是后来说的地方保护主义将中国推向了各自为战的封地经济,从而宣告改革难以为继。

        为什么会失败,从三方面看:

        其一是当时的工业结构影响。在分权化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国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网状的监管结构,横向由地方行政部门下达,纵向从中央直属部委一路向下,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指令总是可以达到企业。在坚持不断的分权后,地方政府权力越大,横向系统话语权越大。企业不同业务条线需要接受不同部门的监管。人事调动、工资体系、财务受横向传达,生产计划、投资计划等受纵向传达。因此监管职能的划分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对国营企业的管理变得异常复杂。

        其二是经营层面的影响。由于当时的生产计划由中央下达,导致现实问题引起变数。中央制定的经济计划之外的范畴,无法覆盖国营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就导致了计划外的各种交易的产生,直接反应在当时的市场价格的大波动上。另外不同企业不同时间采购的原材料的价格不一样,但员工的报酬由全国统一的工资水平决定,那么工资就并不能反应生产效率的高低。局限条件多,市场环境就更混乱。

        其三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国营企业改革之前,中国国营工业体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定价机制或市场规律。价格由政府决定,那么无法通过价格区分商品的质量高低,企业缺少动力改进和研发产品。即使有积极性改善,面临网状监管,也会把力气花在监管机构伤,搞关系,不致力于搞生产和产品质量。同时工人的收入和生产效率并不相关,工人的积极性低落,企业无法辞退或自主招聘,将“铁饭碗”、“平均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丧失了基本的激励员工和提高生产质量的管理手段。由于企业并不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受消费着青睐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总体来讲,国营企业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下创新与提高效率的压力太少导致改革失败,这是根本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国营企业改革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