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历史之陕西茶历史

陕西茯茶历史

前言

凌晨十二点半,这会安静。我带你们进入一段历史吧。一段被历史中断过的茶的,一段政治、经济演变,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茯茶,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今天是第一次这么安静有闲的时刻。把一直想讲的东西整理分享一次。

茯茶,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或者有所耳闻。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恐惧,对茯茶未必会真信真喝。

但是,茯茶的价值,如果不明白,可能会错过一个极具品饮价值的茶,错过一个新兴升起的市场。

我对茯茶的感情,是从我了解到陕西茶的历史渊源,贡献,衰退成因,以及现状后,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情绪。一种责任感。我曾经与某位大牌企业老总说过,陕西茶有过深厚的历史以及衰退过的惨痛教训,希望你们能带领这个地域的茶走出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网上,现实中都是爱斗,斗茶商,斗茶贩子,斗厂家,斗这斗那。最反感讲故事的背后目的是卖茶。当一份热爱,变成盈利为目的,我相信是走不长走不远的。希望我们这些有点水平的茶人能多做做那个培育茶市场,呵护爱茶新人温暖的手。

历史

一,陕茶

茶经开篇就记载的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就是指地处秦巴山地的汉中,研究资料表明,早在秦汉时期,汉中就有茶户专门种植制作茶叶。

据中国的《茶叶通史》记载,商周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陕西的关中,成为茶叶北移的必往方向,沿着川陕大道,从四川进入陕西汉中,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原因,茶树难以翻越大秦岭儿。而在西乡。这个西乡的话,就包括现在的汉中市镇巴县(西乡那会儿和镇巴是一个县),和成谷以西的汉江两岸广为传播后,顺江而下,传入安康,襄阳。

这么来说的话,就是整个汉中的茶叶是最早的。那为啥到最后衰落了呢。宋朝时期,曾专为陕茶拟定著名的“茶马法”,明清转入极盛时期。但在明朝中后期,一句"拔茶只因桑无税,户外催课人不忧"足以概括汉中为何曾有“拔茶植桑”之事。《西乡县志》载"至清代,陕南惟紫阳茶出名。"其实安康市紫阳县跟汉中市镇巴县,基本上是接壤的。为啥说是紫阳茶那么有名的?历史原因之外,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良好无污染,虫害少等原因造就香气更高,内质更丰富,叶质柔软,持嫩性高。海拔800-1200米适合种茶,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日晒越强,超过1200米反而不适宜种茶。而紫阳县与汉中市镇巴县接壤,西乡与镇巴县接壤。陕西优质茶区就在这一片。

紫阳茶的话比较有名气。其实,陕西名优茶主要就在安康和汉中。

以上历史,在公众号文章《陕西绿茶开篇》中提过。这么说是说明下背景。

《新唐书˙陆羽传》:“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始驱骡马互市”。这是最早的茶马互市的记载。

唐中期茶风盛行,传入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由于饮食结构多肉少食,需茶消食解腻,所以“四夷”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

明代《严茶记》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唐代,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用陕南茶,是重要的国防物资。

“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

茶马互市政策到了宋代成为国策。《宋史》记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今甘肃临洮。

西夏与宋对峙,茶无来源,迫使议和。

四川黎州羌族因为宋朝一度中断茶马交易而聚众扰边。

实际上,“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在西北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茯茶历史之陕西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