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也曾徒步夜行

前些日子,浙江省金华市澧浦镇初级中学停课一天,校长、老师带着九百多名学生,徒步十五公里,融入自然,触摸乡野,磨炼意志,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看到《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十五岁那一年,学校组织我们两个班初中生到四十里外的海边军垦农场去“学工”、“学军”。

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我们背着被子、脸盆、牙缸、粮袋什么的,到学校集中。

晚上,每人领到两个馒头当晚饭。饭后,校长在操场上对我们集中训话。他说,这次到农场去,“学军”和“学工”一并进行。“学工”是到农场拖拉机修配车间,向工人师傅学技术、学本领。“学军”是接受军训,学习队列、劈刺等基本要领,还要组织夜间拉练。学校决定今夜“行军”,就是军训活动的开始。

夜色中,校旗猎猎,群情振奋,我们披着星光出发了。为了营造一种“衔枚疾走”的行军气氛,事前班主任交代,行进中不准发出任何声响,队伍中也不得有一点灯光,校长或者老师有什么要求,会通过口令小声地口耳传递。

星光灿烂,夏虫唧唧,夜凉如水,夜风阵阵。两个班一百多号人,行走在乡间的土路上,风刮着路边的玉米叶子呼啦啦作响,除此之外,只听到“嚓嚓嚓”的脚步声。我们既紧张兴奋,又感到新鲜神秘,跟着队伍,一路疾行。

开始的十多里路,走得非常顺利。大家精神抖擞,情绪高昂,不论男生女生,都是一声不吭,大步流星,整个队伍秩序井然,快速前行。

一个多小时以后,队伍走上了砂石公路。一些身小力单的同学,特别是女生,脚步渐渐慢了下来,队伍开始变得稀拉。这个时候,校篮球队几个个头较高的男生,主动上前,帮助女生背起背包,让女生空着手走。他们扶助弱小,表现出的一股助人为乐的豪侠之气,让我们这些小龄男生刮目相看。

行进途中,不时会发出一声声“哐啷啷”的声音,原来是不断有人背包散架,脸盆牙缸滚到地上。这时,就有同学出列,走到路边帮助他们重新绑扎。

队伍走出十几里地,大多数人都感到神疲力乏,后面的队伍越拉越长,有些散乱。这时候,真想一屁股坐到地上,歇下来喘口粗气,呼呼地睡上一觉。就在这当儿,后面的同学伸手戳了一下我的脊梁,小声说:“向前传,要休息!”一分钟也不敢耽搁,我把口令原样向前传递。

盼望了好久,前面的同学终于扭头传下“原地休息”的口令。疲惫不堪的我们,立马停下,背包当枕地当床,在公路边倒头就睡。

也不知过了多久,传来“瞿瞿瞿”的哨子声,一睁眼,便看到班主任老师跑前跑后,吆喝大家快爬起来。我迷迷瞪瞪,拖着象绑了铅砣一样的双腿,磕磕绊绊地跟着队伍,继续往前走。

“行军”的后半夜,队伍越走越慢,休息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到最后,每走三四里地,队伍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这个时候,大家都是靠着一种顽强的意志、一股不甘落后的精神,在支撑着自己努力前行。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农场场部。那里早有打前站的老师在等着我们。一个偌大的空置车间,地上铺满了麦秸和稻草。我们每个人分到两只馒头和一茶缸开水,狼吞虎咽地吃下馒头之后,一个个倒在草铺上呼呼大睡。一觉睡到中午开饭,大家便又满血复活起来。

几十年过去了,这次活动在我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夜行中,平时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女生,个个都成了“女中豪杰”;平时壁垒森严、相互不大搭理的男女生,都能在路途中相互扶持。在那次特殊的“行军”途中,同学们严守纪律,战胜疲劳,团结互助,维护班级荣誉,显现出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精神风貌。

那个夜晚,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一下子成熟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常识:学习知识,不单纯在书本上,人的成长历练,也不仅仅是在学校课堂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年,我们也曾徒步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