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App

倘若细说儿时生活,“蚕”绝对是跳不过去的话题,它不仅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孩童时代纯真朴素的生活回忆。

一开始对蚕的记忆并不是源自那纯粹的文化意识,而是来自于哥哥的言传身教。那是一个晌午,在房间里,哥哥对我做了一个“嘘”的手势,然后拿起一个破旧的文具盒放到自己的耳边,脸上露出一丝丝得意的笑,然后又把文具盒贴到我耳边,那是一阵阵悦耳的“沙…沙…”声,他跟我说这是蚕吃桑叶的声音。打开文具盒,只见十几条身上泛着小黑点的白色长虫在绿色叶子上蠕动着肥硕的身躯,举着硕大剪刀般的牙齿在啃食叶子。这时候我才知道,这些停不下嘴的小东西叫做蚕。

他把文具盒放进了抽屉里,紧接着又拿出一个塑料盒。翻开塑料盒的盖子,里面纸上遍布着灰色的笔尖大小的蚕卵,还有几只飞蛾附在上面。哥哥仔细数了数三十几颗蚕卵,小心翼翼地撕下这片纸角放入自己书包的文具盒中,这才心满意足地往学校走去。

刚来到学校就有几个同学围过来,他们都是和哥哥约好今天来拿蚕卵的,但是并不免费,十颗的价钱是一毛,为了保证存活率还会送你几颗。后来哥哥跟我说,并不是说这点钱有多重要,而是通过养蚕获得了很多乐趣,丰富了课余生活,更懂得了劳动与收获的道理。

养蚕最重要的是用心,这跟养其他小动物一样。从蚕卵孵化、蚕宝宝、蚕成长、蚕成熟、蚕吐丝、蚕破茧、成为飞蛾、产卵这些过程依次走来,需要不断的呵护。蚕以桑叶为食,桑叶又以新鲜、幼嫩的为佳,而且桑叶最忌潮湿。为了得到最好的桑叶,还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从学校回到家之后,下起了大雨,眼看着家里没有足够的桑叶,我只得跟着哥哥冒着雨去几百米外的地方摘新鲜桑叶,回家后刚想喂食,突然想起哥哥所说的潮湿桑叶禁忌,于是我把桑叶表面的水分甩掉后直接贴在了自己腹部,以至于哥哥看到我的举动后连笑不止。

他笑着对我说“你这聪明的小笨蛋,小心着凉了!”然后迅速抽出我身上的桑叶间隔地插入到旧书本中,“这样,第二天拿出来的时候就是干桑叶了。”

从蚕卵孵化到化身飞蛾吐卵,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不过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它们却是从“作茧自缚”到破茧重生,这个“重生”既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即将结束,这看似华丽的转变里面却深藏着沉重的生活使命和对生命意义的完美诠释。

养蚕这件事一直充斥着我的小学生涯,曾几何时,也逐渐地成了一个渐行渐远的符号,成了一个模糊的记忆。再次翻开生活日志,正是这一缕缕的蚕丝串起了多少个如数家珍的日日夜夜,让我们享受着这段生活带来的喜悦。蚕到底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以前往往把它归结为生活的神奇,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呢!

“蚕以后会消失吗?”我曾经问哥哥。

“不会的,蚕一直会生活在“小伙伴”的心中,生生不息。当你以后出门在外,再次回到老家,碰到路上玩耍的小朋友,也许就是当年的养蚕人!”他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