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8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这是一句很热血、很自我、很理想的誓言,理由如下:

其一,何谓“热血”?因为这句话出自一个很热血的历史故事。战国时,一位名叫豫让的人侍奉一位名叫知伯的宗主,知伯对豫让恩宠有加、百般优待,豫让铭记于心。

可知伯是极有野心之人,其不断进行扩张。但随着实力日盛,其目中无人,骄傲无礼,于是结仇赵国,最后被赵襄子杀死。豫让侥幸逃到山中,然后说出另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我要为知伯报仇!

于是豫让更改姓名,到赵襄子宫中的厕所里干以泥抹墙的杂活,身边暗藏匕首。但赵襄子十分警觉,竟然发现了豫让。于是让人抓住豫让,在得知豫让是来为知伯报仇后,赵襄子念其是义士,便放了豫让。

可豫让并没有放弃,为了再次行刺赵襄子,其便以生漆涂身,割破脸皮,剃去胡眉,改变容颜,再吞咽木炭,让声音变哑。一番自残乔装后,自此再没人能认出豫让。

这次,豫让躲在赵襄子必定要经过的一座桥下。赵襄子来到桥头,马忽然受惊。赵襄子警觉道:“这一定是豫让!”。左右立即把躲在桥下的豫让揪了出来。赵襄子见到豫让这副模样,不禁叹息流泪道:“豫子!你之前也侍奉过范、中行氏,知伯把他们都杀了,可你不为他们报仇,却反而侍奉知伯。知伯死了,你为何就要这么执着的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知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然后豫让提出要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衣以示为知伯报仇。赵襄子答应,豫让达到目的后就拔剑自杀了。

为报知遇之恩,漆身吞炭,数次行刺,可谓热血沸腾,感人肺腑。

其二,何谓“自我”?因为要说这句话,首先你得当得起国士这一称谓;然后,你得践行国士之行;最后,你得在君王眼里是国士。要达到这些要求可是难于上青天,所以说这话的人大多是很自我的。

孟子曾说过类似的话,孟子是众人眼中的国士,其当然符合第一条和第二条,但其未必就是君王眼中的国士。因为儒家提出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并不受君王待见,君王要的是王霸之法。所以孟子跟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但却没有得到君王的重用。

因此得不到君王认可的国士就没有用武之地,这也是众多书生的无奈。当然,孔孟是圣贤,他们比国士更受人敬仰。

其三,何谓“理想”?即你以国士报君王,君王未必以国士待你。

君不见,韩信、彭越、英布为刘邦灭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可最后仍然被刘邦挨个杀害;文种是勾践灭吴的最大功臣之一,最后被勾践赐死;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功臣,最后被朱元璋迫害,等等。

这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反复在历史长河中上演,屡见不鲜。可见君王觉得你有用时,就以国士之礼待你,当你对其有威胁时,君王就赐死你。

所以,国士不好当,还是当个平凡人最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