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罗素《幸福之路》上编

一开始听朋友提及罗素的《幸福之路》时,心里是有所敬畏的,轻易不敢下决心要去读它。毕竟罗素于我是极大家的存在,它的著作在我未曾接触过的时候, 总以为高深莫测,不能读懂。但,朋友极力推荐,自己也想看下不一样的天空,便想,硬着头皮能读下去也是好的,一次不能读懂,那重复多次总能读懂。

于是,有些些忐忑与期待地翻开了这本书。

这部书不是献给博学之士的。

罗素在序言中说的这句话,像是给了我一颗定心丸,没有博览群书,也还是可以读读这本著作的。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写来骗稿费的,因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我有些诧异。在我不多的认知里,罗素与他作品的名望,当是世界公认,何以仍会存在这样不一样的评价。不过,转念一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一本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罗素自己也说,“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所以,我想,一本书的好坏与否,不在于书的范畴,不在于作者的社会地位,不在于其他读者对他的评价,而在于你自己的阅读,在于你从书中读到的那些给你力量、发人深省的东西。

而我,在此,其实并不愿对罗素的这本书作任何的评价,一方面是我自己只读了上编,不能以部分讨论全部;另一方面,我写作此文的目的,只是想大概记录下初次遇见罗素的点滴想法。

幸福之路,顾名思义,是作者想给读者指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毕竟人生何处不磨难,谁不是在负重前行?所以,作者的这本书分了两个部分,上编用来阐明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所担负的是何种负累,企图为人们捋清路障;下编则是告诉人们幸福的原因,用一颗心去发觉和感受这世间的美好,从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由于时间的缘故,我只能匆忙读完上编。那么,我先来谈谈,我从罗素的这本书的上编中收获了什么,下编后续有时间读完再行补充。

从目录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上下编都是以一种总分的结构进行撰写。第一章,直接就阐明本编所要表达的中心,“什么使人不快乐”。后续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就细致地根据每一个不快乐的原因:浪漫底克的忧郁、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畏惧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便快乐了。

这句简单的话语,不仅引领了第一章的开篇,更定下了全文的语言基调。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看的是傅雷先生的译本,除了在初初翻开时语言习惯上的不适应外,读来并不觉晦涩难懂。上编通篇都没有出现特别生僻的字眼或论断,文字浅显,字句易读,而文字所提及的事例和感受,也是我们平常所能常常遇到的。故读这本书,似乎总能找到一些自己或者旁人身上的影子。不得不说,人的生命历程是及其相似的,不管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人们,还是现如今的我们。

罗素说,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社会制度,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而个人心理又大多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个人如果要快乐,未免太难,因为他要以自己快乐的需求去对抗整个社会的框架,这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大多数人只能在已有的社会制度之下寻求最舒适的生活方式。因而,罗素在上编中主要讨论的是,促使人们不快乐的内在原因,因为一个人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总比改变社会大环境来的容易。

浪漫底克的忧郁, 是几个拼在一起便读不懂的文字。这一篇章的内容,我翻来覆去地看,都感觉难以找到作者想表达的中心点。作者花了大量的文字去谈论虚空、智慧和爱情,引用了拜伦、《传道书》以及克勒区的许多说法。在这一篇章,我浅显地以为作者认为不快乐的原因是,生活需求太易满足,反而让人觉得空虚。

有一种极流行的习尚,认为我们之中的智慧之士都看破了前代的一切热忱,觉得世界上再没什么东西值得为之而生活。抱着这等见解的人真是抑郁不欢的。

在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很少有人是因为太易于得到而不幸福,大多数人还是会因为得不到而觉得生活太疲惫。因而,阅读后边的几章时,越是往下读,越容易在里边寻到共鸣。

与一般疏导人的心灵鸡汤不同的是,这本书上编每一个标题之下要阐释的东西,都有一个理性的推导和认知的过程,它不以感性的维度去劝说你生活如何一地鸡毛,你要如何去奋起,而是帮你去分析,让你去明确你不敢面对的内心深处。尽管有些东西是阴暗的,但在罗素的笔下,你看到的却不是阴沉,而是原来如此的云开雾散和阳光晴好。

先前因为要和还书的时间赛跑,读的过程过猛过急,所以写的这篇东西也有些囫囵吞枣了。私以为,如若可以排出时间,细细地去阅读这本书,那即便不能解决你生活所有的烦闷,也总能给你茫然或者无措的生活些许慰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罗素《幸福之路》上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