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思考,突破难点,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

延伸拓展,总结以前学过的山水名篇名句,点评它们的独特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复习重点词句(老师讲,学生集体回答)

三、分析课文,领会文章写景的精妙之处。1、朗读第一小节;引导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另外,我们从下文也可知道,小石潭的景色很优美,是美好的风物,但是却被遗弃在荒远之地,这样一来,小石潭更加能够引起作者的共鸣。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就像看一部山水风景影片。2.学习第二小节。(1)第二小节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澈。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澈。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3、指名朗读第三小节,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4、教师范读第四小节,讨论以下问题:(1)第四小节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5、文章结尾六、学生自由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片断进行赏析。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八、作业布置1. 完成本课课时练2. 背诵本文并熟记文言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