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繁花》

这几天开始看《繁花》,现在看了八分之一。看得不消遣:情节不清楚,用词古怪,很多句子要重复看。

表扬:他用词也算相当讲究,把粗话写到可以看,却避开了粗字。还把弄堂语言那繁复的【语气助词】也都省去了,剩下仿佛切片的关键词,上海话因此诗意了,仿佛民国人说台词。现在上海人在微信里聊天,喜欢用汉字标音上海话,目标是让人看了不懂,读了才明白。金宇澄做的却相反,他让字的意思和发音统一,我也承认,他有些选词真绝。

牢骚:这书难受在老叫人切换语言频道:当它普通话看它不让,若当是【沪语】,它又讲不通。人阅读时其实还是有语言的,只是不用自觉挑选,这书逼人出声阅读,很影响阅读节奏。还有一样,就是他喜欢写实际地名和处所名字。不认识这些地方倒好,知道说了个地方就是,可惜我很熟悉80年代上海的各区,障碍就来了……。

看得累,累,累死我。

——————————————————————————————————

(二)正式读后感

一同学认识《繁花》的作者,表示了对金老师的无限崇拜,还传了金的小画给我看。画当然不算好画,可看得出作者想图解的意思,想记载场景的想法。那么为此勉力,虽显出稚拙,却并不叫人反感。后来听说金作者开画展了,看了些,觉得可以作为新式文人画。他的技巧依旧不怎样,但是表现有些意思,稚拙的画技保持发扬,自成一家,饶有风味。

以往,遇到小说里有表现出作者个人品味的情节,会是我取舍小说的一个根据。按照这个标准,早可以舍弃《繁花》了。可是,期间有不少名堂解释,诗意描写的段落,又成了鸡肋上的肉。

小说最基本的特色是语言。我的问题就在于我不喜欢《繁花》的语言。方言写下来本是难的;方言写得让全国人都看懂也是难的;取舍对头,让方言展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更是难得的。《繁花》用了沪语做基调,可以说,75%是沪语的典型用词,它强迫沪人我朗读,感觉在念沪剧剧本,可忽然地,便遭遇“北方话”书面语。一个句子中间换了语言频道,搁浅不顺,难受。

沪语从来不是阅读的语言,也不是很完整的语言。沪人说话,中间会穿插其他方言或者“北方话”的。否则不能完全达意。小说里也说了,上海话是不适合表达情感的,比如绝没有“我爱你”的表达。要说这句话的上海人很憋屈。写沪语不能似广东话那样。广东话是能演古装戏粤剧的,上海话只能演出时装剧。很多书面语,上海话没有发音,必须切换成普通话去说的。这作者已经相当能挖字了,给很多的上海俚语找到很漂亮的汉字注音。可惜,这样精心写了大半句【沪语】,会忽然搭进来个绝非沪语的词汇,破坏了完整性,需急刹车,换语言。我这个读者于是好像被骗了一程一样的懊恼。

小说里那些人物,有底层小市民,有洋场宠儿的后裔,还有部队子弟,基本是可以映照上海人的。可惜他们之间的人物个性不鲜明。交代场景和对话时,作者求一种语焉不详,好像说半句话就是古风似的。起初还勉强接受,越看越觉得做作,和书中各俗众的身份以及阶级话语实在不般配。

还有,虽然对白给了“沪”的语境,人物却没沪语中那种阶级的、年龄的、区域的语言特色。

上海话是很有年龄、阶层、区域特色的。老一辈的上海话糯雅,周正、收敛;中间一代的上海话急切、粗鲁、匪气;新生代的上海话书里没涉及,不必评论了。区域间的上海话差别其实很可以作为沪语小说的重点,可惜太难。加上作者竭力在叙述中避免出现自己的态度和分析,这个层面就无法表现了。沪生的那句“我不禁要问”显得非常突兀,因为它是硬戗戗的北方话“直译”。(沪语也许应当是:“我就捱勿牢问了”。这是唯一和沪生【部队干部子弟】身份有联系的语言。沪生每次说到这里,是不是都要切换成“北方话“来说呢?作者却没交代。

书中的语言太追求句子的短促,几乎完全舍弃连接词,让句子前后不直接衔接,直接给一块一块的语境和场景,很像拼贴画。有时候我看懂的一块正进行着,忽然就断了,不能懂了,因为那块结束了,没过渡征兆地就到了完全不搭的下一块场景上了。突兀。而且,无论是表情内容,还是对话叙事,作者特别喜欢用“不响”和“笑笑”做表情的标点符号,显示出极简取向。这个也过分了,某些场景明明应当是“尴尬笑”,或者“大笑”,可极简原则下,全部没有,只有“笑笑”,倒是贴近了上海话的贫乏。

这小说如果是个大宴会,那呈上来的菜肴,实在搭补得太怪异。可能想模仿《金瓶梅》,想写市民生活,市井百态?说这书是地图书,不知道是不是有老上海为之特别振奋。我觉得当小说的话,这样去强调路名,强调旧时代的很多称谓,不惜脱离人物和情节,并不合适。说得太过深入,白白地就显示出了一种卖弄的心机;反感作者脱离人物地细数典故、转老地图、记载马路新闻、铺陈男女荤段子。

可以称道的是,作者花尽心血描写路名和各行业的行话和历史,显示出作者原是渊博的。有时候形容某美人时,用词可称古雅,文字的美意会短暂地升出浮起,让人看到作者的功力并不肤浅。颇喜欢他想出来“北方话”这三个字来替代【普通话】这个概念。里面人物的名字都取得特别好,特别上海本地特色。这个要表扬的;政治取向很明显,却尽量避免正面说及,故事也白描而不煽情,这个也要表扬。

可惜,这样的片刻,和小说里的故事一样,是打碎的糙瓷里偶然出了漂亮的碎片,不是原物美,因此这些碎片在一本书里面,竟没能编织出整篇的好看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