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教师,心理学应该是必修课,可是我师范时学的东西差不多也都还给老师了,今天来补一个功课——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主人公,故事中他的期望和赞美产生了奇迹,使雕塑最终复活,成了他美丽的妻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进行实践研究,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就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期待,这份期待就会成为现实。可是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和父母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你怎么这么笨呢?”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呢?”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

        有报道说,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400条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今天我又对不认真练琴的孩儿发了大火,我一边发火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贴标签,发现优点,好的期望才会有好的结果……结果呢,我头晕脑胀,他恨得牙痒,练琴并没有多大改善。

      所以,理论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来源于哪儿?一个原因是我的内心急躁,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另一方面,儿子练琴的内驱力不足。哪一个方面,都要衍生出很多的自我学习和修炼,做好任何一件小事都不容易。定个小目标吧:每次冲儿子发火都记录一次,超过5次自罚绕公园跑三圈。要心平气和的和他一起定目标,定奖罚措施。

      试试看,行动起来总比原地自责的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