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诗论》

童书妈妈开启第二本共读书目是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这本书朱先生写于1932年,后来用于他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时作为教材。

得知阅读这本书我迟迟没报名,因为在微信读书大概看了两眼,这书太专业啦、太难啃啦,还是近代文,读起来完全找不到流畅感。

当我还在纠结时,发现笔记区已经有我们鉴赏力课的同学写出专业诗歌赏评作业提交。瞬间不想被人落后的虚荣心又促使我下单报名啦。

好吧,如果没有读书会估计这辈子我是不会读这类书的,就当给自己突破阅读宽度练习吧。

目前看了前两章的内容,本对诗歌毫无兴趣的我,发现原来诗歌才是文字、文学的开山始祖。而且越读越觉得文史哲不分家的感觉,文中以几位文学大咖辩论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关于诗与散文的区别,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以后在写这部分笔记)

读书笔记:

第一章 诗的起源

“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

在这一章里,朱光潜先生论证了3个问题:

1.诗是最早出世的文学。

人们习惯用考古学的证据来证明起源,但朱先生认为历史和考古证据不尽可凭,倒是心理学的解释更能说明问题。从诗歌表达情感这个心理学层面的作用出发,从中国古籍到古希腊艺术,总结出诗歌通过表现内在情感或再现外部印象来表达人类的天性。得出结论:诗的起源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

2.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从古希腊的酒神祭典,到澳洲土著的《考劳伯瑞舞》,都能看出三者同源,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音乐向和谐发展,舞蹈向姿态发展,而诗歌向文字意义方向发展。


但在诗歌分化独立的过程中,仍保留了同源的痕迹,即:重叠、叠句(包括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中国旧戏中的帮腔)、衬字(中国诗特有)、格律(章句整齐)、韵。而这些保留的同源痕迹,形成了诗歌传统的固定形式。

3.关于诗歌的作者

从历史上看,是从群众的艺术到个人的艺术。原始诗歌表达的是共同的情感或信仰,这样才能传播出去,流传下来。而今个人的创作一旦完成,“账就算结清了”。

“写定的形式就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威。”

从民歌的发展来看,则经历了个人创作到群众创作的两重阶段。一首歌经个人作成之后,传播出去,在不同的地域、风俗习惯、方言环境中被一次次改造,形成不同的版本。

“个人意识愈发达,社会愈分化,民众艺术也就愈趋衰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