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理论 02 内在客体

克莱因在早期提出来的理论,其实一直在试图延续弗洛伊德的观点,但同时也区分她和弗洛伊德的不同。在1934年之后,克莱因提出的“抑郁位置”理论奠定了她在精神分析学届的地位,同时她也开始把更多的把注意力转向内在客体的特征上,并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

内在客体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风靡一时,引起大家对它的热切关注。亚伯拉罕最初用这个概念来讨论精神病人的状态,后来这个概念也被引用到正常人身上。那么,内在客体究竟会对个体形成怎样的影响?这个影响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

首先,什么是内在客体呢?首先,客体其实就是指,我们执行某个动作时,所指向的对象,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件事,或某件物。那么客体还分为外在客体和内在客体,外在客体通常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而内在客体则是指的是跟客体有关的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呈现了,克莱因学派如何更细致的讨论内在客体的特点,以及内在客体对人格所形成的影响。克莱因学派认为,当我们在无意识幻想中内摄一个客体进来时,对客体的敌意的强弱,决定了我们是疏离这个客体,还是将这个客体吸收同化。为了避免引起大家的混淆,这里需要先澄清的一点是,这本书上也用内化这个词来描述内摄这个过程。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个克莱因的病人Y先生的例子,来说明,病人的内在客体与他的情绪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克莱因注意到,当Y先生对自己内在拥有物的体验比较好的时候,他对外人的猜疑情绪也随之减少。他对他内在的一些躯体器官充满了担心的同时,对外在世界的客体,比如说,他的学生和亲戚,也充满了担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病人将他那些内在的器官与外在真实的客体联系在一起,他对他们有着相似的情绪情感。当他对他的躯体器官感到担心的时,对那些人也有同样的担心;当他想照料他的那些器官时,同时也想照料外在的那些人。

虽然在意识层面,病人是无法觉察到这些联系的,但是作者认为,在病人的无意识幻想中,他内在的躯体状态和情绪状态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就像他的内在客体和情绪状态的关系一样。而我们对内在客体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像我们对躯体产生的情绪体验一样。作者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现象。比如,当我们感觉到焦虑的时候,会觉得心砰砰砰砰跳,或者胃部很难受。这种体验就像是有一个令人难受的客体,占据了我们的胃部或者是心脏。

作者在接下来,还向我们呈现了,克莱因的另外一个案例,病人X,这个病人的内在客体是复杂的,有一些客体是他深爱的、好的;另一些则是他感到害怕的、讨厌的。同时这个案例说明了,我们对内在客体的情绪也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在病人X小的时候(10岁左右),他感觉到自己的肚子里有一个正在控制他,并给他下达命令的小人。不管这些命令多么荒谬,他都得去执行。生活中,他对父亲的真实的要求也有类似的感觉。咨询时,他对自己的分析师也充满了怀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病人感觉到他的内在客体,就像是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对他有着苛刻要求的。而且这个内在客体一直保持着充满攻击性的样子,留在病人内部,并影响这个病人对分析师的感觉,导致分析师在他心里也变得像坏人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克莱因认为,这是因为这个病人最初内化父母时,体验到了强烈的攻击性和危险。

克莱因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结合的父母人物”,什么意思呢?就是她认为,在婴儿早期的无意识幻想之中,父母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而且这个结合的人物太强大了,超出婴儿的控制,让婴儿感觉到非常恐惧。但实际上,这些原始的幻想都远离真实的父母,就算真实的父母对婴儿进行关心和照料,在婴儿的体验里,仍然是恐惧的、排外的。正是因为这个结合的父母形象,被病人内化进来,然后一直以最初充满了攻击性的样子被保存着,所以病人觉得他的内在充满了危险,他希望治疗师能够控制住他内在的那些危险的客体。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克莱因认为,无意识幻想中的内在客体,影响了一个人对真实的外在客体的感知。所以,真实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他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幻想构建的。对婴儿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是无法精确感知到“真实的”父母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会有一些启发呢?是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真实的他人也是无法被精确的感知的,我们看到的他人的样子,总是受到我们幻想中的客体关系所影响。

3

那么,内在客体是如何影响成人对生活的感知的呢?也就是说,婴儿时期所内化的内在客体,对于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作者指出,内在客体的体验在经过婴儿期后,仍然持续存在着。随着当事人的长大,它们会被越来越多现实的理性思考所代替。但是,就算这样,这些潜在的幻想,仍然为外在的客体赋予了意义及情感的基调。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人,即使在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里,他们也对对方充满了怀疑,时刻担心对方会离自己而去。在这里,我想用克莱因提供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人的表现: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没有安全感,或许他们最初内摄的内在客体就是不稳定的,会随时离去的。而当他们内化了这样一个内在客体时,即使理智上知道真实的外在客体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在情绪体验上仍然充满了怀疑,这个怀疑的感觉就是最初内摄时对客体感觉,并且这些感觉一直延续到个体后来的生活之中。

所以,作者总结说,内在客体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后来成人对生活,以及对他的活动的看法当中的意义。顺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克莱因和她的追随者们,一直试图更深入的了解,个体内在世界的客体之间,极为复杂的互动和情绪。

克莱因的学生保拉·海曼的一个案例,就向我们说明了这个过程。这个案例是这样的,她的一个病人在反复体验虐待和被虐待的感觉,他有时享受对别人施虐的过程,有时则抱怨自己总是被虐待。这个病人感觉到自己的内部,有一位令人憎恨并且十分残忍的父亲。他把一切自己不喜欢的外貌,以及性格特征,都归咎于内在的父亲,每当他承认自己身上有一些缺点时,他会认为这并不是他真实的部分,而是属于他的内在父亲的。我们由此看到,他内在有一位父亲的客体形象,但是这个客体是不被接纳的。病人对于,究竟谁正在遭受痛苦,谁正在施暴,感到非常的混乱,好像有时他是那个挨打的人,有时他又是那个对别人施暴的人。

作者认为,在这个病人的无意识幻想中,内摄父亲的过程,被体验成一种入侵的感觉。而且在幻想中,这是一个充满了敌意的客体,就好像这个客体要闯入他里面,从内部统治他。他无法认同接受这个客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造成了他身份的混乱和疏离感。在这个案例中,病人对客体的恨多于爱,病人排斥,无法认同这个内在客体,扰乱了个体的身份感,造成一些严重的人格障碍。

4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对不同内在客体的认同,又会对我们形成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对内在客体的认同例子。比如,夫妻长得越来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彼此内化并认同了对方身上的特性,对方的特点也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又比如,医生的孩子成为医生,教师的孩子成为教师,这是孩子内化并认同了自己的父母。

当然,内化并认同的客体是好客体,还是坏客体,对人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在内化的过程中,如果婴儿对客体带着强烈的爱和关心的感觉,内在客体很容易被吸收、同化成自体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婴儿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可以接受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具有排他性的,他只是这段关系的观察者,而不是总想进入。这是婴儿学会尊重现实和真相的重要步骤。

反过来,如果在内化的过程中,婴儿对客体有强烈的敌意,就会感觉到自体内部充满了冲突和危险,容易产生病理性的人格。这个时候婴儿感觉到现实,也是非常恐惧的。因此,他会试图回避现实,最终感觉非常混乱。

克莱因的一个案例理查德,就向我们呈现了,认同一个好客体带来的影响。理查德是一个10岁的小孩,他很胆怯,甚至因为害怕其他孩子无法去上学,而接受克莱因的治疗。有一次治疗前,因为游戏室没有空,所以会谈地点改在了克莱因的家里,但是后来,克莱因告诉他游戏室可以使用,他非常高兴。对他来说,就像是重新获得了他喜爱的、熟悉的内在客体,他的幸福感增加了,并表示这种内在的幸福感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也将成为他一辈子的朋友。治疗中,当克莱因对他的恐惧表示理解时,他也会变得更加开心,更具有活力和创造性。克莱因认为,当他感觉到被理解时,他内摄了一个好客体,这个好客体充满着希望和安全感。他吸收和同化了这个客体,成为了他自己的一部分,最终,他获得支持、希望和幸福感。

而海曼的另一个病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位病人在愤怒的感觉之中,内化并认同了一个坏客体,最终感觉自体完全被坏客体支配了。

事情是这样的,海曼的一位女病人,一天她开车去她的艺术学校上学,中途她的汽车被一个人撞倒了,她充满了愤怒,有一种被迫害的感觉,接下来,另外一辆超速的车又迫使她开错了路。这个时候,她觉得,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好像有一个魔鬼在要求她顺从,指使她开错路。在她的感觉里,那个女司机等同于那个魔鬼,所以她对那个女司机很愤怒,想要报复对方,于是她跟对方吵了起来,并狠狠的羞辱了对方。在这里,我们看到,她正在跟一个外在的坏客体建立起了敌对关系。

后来,这个病人开车到达了她的学校,开始画画时,她发现自己的绘画能力受到了抑制。海曼认为,此时病人已经内摄了一个坏客体,就是那个女司机,并且这个客体在病人的自体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当病人对那位女司机进行攻击的时候,也相当于对自己的某部分进行攻击,所以她的能力受到了抑制。随后她还发现自己出现了口腔溃疡的症状,这其实就是她攻击自己的证据。由于这个女司机被她狠狠的羞辱过,在她的潜意识,这个被攻击的客体处于受伤的状态,她为此感到内疚,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50多岁的老女人。

在这个例子中,因为病人在内化客体的过程中,带有憎恨的感觉,这使得病人的内在世界被一种敌意的、混淆的方式占据,以至于她不知道自己是谁。病人感觉自己被另一个异化的客体接管,这种体验就好像是她被一个魔鬼控制住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要点。首先,内在客体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对外在客体的感知,我们对内在客体的情绪,影响我们对外在客体的情绪;其次,在内摄一个客体时,如果伴随着爱的感觉,我们会比较容易同化吸收内在客体的特性,如果伴随着恨的感觉,就会感觉到内在世界充满了敌意和冲突,最终对一个人的人格造成深切的影响。

最后留一个疑问给大家:既然内摄的客体属性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和身份认同,个体如何感知他人,也受到内在客体的影响。那么如果一个婴儿最初内摄的客体属性是坏的,你觉得是否还有机会进行调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克莱因理论 02 内在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