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院转网,迪士尼要"抛弃"传统院线?

这几天,《花木兰》院转网的新闻,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转网的得失,一时间众说纷纭。

作为一部投资超过2亿美元的大制作,《花木兰》的公映可谓一波三折。原计划今年3月27日上映,受疫情影响,先后改档至7月24日、8月21日,最后又不了了之。迪士尼和众多翘首以盼的观众心情犹如过山车一般,心力憔悴。

《花木兰》迟迟不能上线,档期一再推迟,眼看前期大量宣传成本已经覆水难收,加之近期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不太乐观,迪士尼急需一针强心剂,在尽快收回投资收益的同时,去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

于是积压许久的《花木兰》公映的问题,日渐提上日程。


《花木兰》院转网喜忧参半

受疫情影响,已经有不少院线电影选择了网络渠道进行公映。

有免费播放的,比如《囧妈》、《大赢家》;有付费观看的,比如《肥龙过江》;有PVOD(高端付费点播Premium Video on Demand)模式的,比如《征途》、《魔法精灵2》。

但整体来看,院转网的电影仍是极少数。

大部分院线电影还是会看疫情发展情况,择期上映。比如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好转,《八佰》、《1917》、《信条》等大片陆续确定了档期。

此次《花木兰》的公映方式有些特殊,采用了部分国家院线上映和Disney+平台付费点播的双重模式。

线下模式跟传统影院一样,而线上则采用了PVOD模式,定价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9元),非会员还要单独再支付6.99美元(约合人民币48元)的订阅费,看完一部《花木兰》,合计需要支付36.98美元(约合人民币257元)。这个价格,对于北美通常9美元的电影票价来说,贵了27.98美元,几乎翻了4倍!在观影效果大打折扣的前提下,这样的收费显然过于高昂和不合理了。

从Twitter的一份消费者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对于29.99美元的高价格,90%的网友是敬而远之的。此外,据说《花木兰》将和《魔法精灵2》一样,要求一旦播放,必须48小时看完。这对很多习惯了网络看剧的用户来说,可以说相当不友好了。

然而对于迪士尼来说,他们显然不这么看。在他们看来,这个价很合理。

我猜测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考虑到人们普遍居家的情况, "一人付费,全家观看",而且可以在48小时看上好几遍,这样的价格可以说很划算了。

第二,尽管价格偏贵,但考虑到Disney+订阅用户已超过6000万,且采用自家流媒体,收益全归自己,不需要掏"过路费"。因此只要有670万左右付费用户,便可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考虑新增用户。

据迪士尼估算,预计会有700余万人次购买《花木兰》,而这个测算也给了他们坚持定高价的极大信心。

当然,迪士尼之所以如此乐观,还参考了《魔法精灵2》(定价19.99美元)500万次购买人次的庞大数据。

考虑到迪士尼的全球影响力以及《花木兰》的体量和全球关注度的高涨,这次院转网说不定会超过迪士尼和许多人的预期。

然而,如果加上其他外部因素的话,这次院转网可能也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且不说高定价带来的不确定性,实际购买人次是否能超过670万,还是未知数;而盗版的猖狂,很可能也会让迪士尼损失惨重。

据美国电影协会2006估算,全球每年因盗版而损失的金额高达61亿美元——这还是在电影院正常开放的前提下。如今疫情在全球肆虐,人们减少外出,恐怕只会加剧盗版的传播。加之,人们普遍对新片热片的求知若渴,《花木兰》的网络公映,更可能成为盗版产业的一场狂欢。


院转网会改变未来电影的发行模式吗?

陆续网络公映的很多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从播放量和其他数据上,也能够推测一二。

这免不了会引发很多人对未来电影发行模式的思考和争论——院转网会改变未来电影的发行模式吗?

对于部分院线大片选择院转网的举措,人们褒贬不一。

叫好的双手称赞,看衰的嗤之以鼻,甚至联名声讨和抵制,这里面尤以电影院的反对声音最甚。有《囧妈》的例子在前,不免让很多电影公司畏惧三分。

这里面固然有电影公司和院线的"共谋",什么电影院观影效果更好,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氛围;什么电影生来就是为电影院而准备的balabala……既然电影如此离不开电影院,那为什么还要发行蓝光版、数字版呢?难道不是为了多赚些钱吗?

站在电影公司的角度,反正都是挣钱,只要能保证利益最大化,在哪里放映又有什么关系。非要进行道德绑架,上升到行业甚至产业的角度,这跟黑手党有什么分别?

院线方如果真那么自信,觉得观影体验无可比拟,那么总会吸引到忠实受众。毕竟影院和网络平台是公平竞争(实际上并不公平,因为一部电影往往要等院线下映了,才能在网络平台上线,而这个期限往往是30-45天之久),片子是电影公司的,无论院线还是网络平台,都只是传播渠道而已。院线所愤怒的,不过是担心被网络平台抢食蛋糕罢了。

当然,站在刺激经济和创造就业的角度,电影院固然也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点毋庸置疑。通常一个花35元看电影的用户,可能产生50-100元的消费,包括电影院的周边、可乐、爆米花以及商场的娱乐和饮食消费等。假如电影院不复存在,大家都去网上看电影了,那么影响的不仅是院线数十万、上百万从业者的生计,更可能对消费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

由此看来,长期形成的传统电影发行模式十分重要,院转网似乎不太可能改变未来电影的发行模式,至少短期内不会。

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查佩克(Bob Chapek)近期也表示:"我们把《花木兰》视为一个独立的个案来处理,而不是说我们正在研究一些新的业务窗口模式。"

尽管许多院转网的电影公司都有类似的说法,然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不伤和气的托辞罢了。

抛开产业经济和稳就业层面的考量,我觉得院线可能还是太过于依赖大片了。

且不说十年如一日的放映环境,排片、购票、取票等环节流程,也让人有种灵活性不够,不够舒服的感觉。

而随着手机观影的日益频繁,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传统院线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观影日渐成为潮流。

虽然移动设备观影,效果确实要打上几个折扣,但对有些影片来说,其实差别也不太大。比如有些剧情片,在手机端看跟在电影院看,其实区别不大;反倒是一些特效大片、动作大片更适合在视听效果更好的场所观看。而这个视听效果俱佳的场所,也非电影院不可。

当音响足够好,电视足够大、高清或者投影机效果足够好的时候(当然价格也要足够平民),家庭影院或许会成为一种更好的未来观影的新体验。

而到了那时候,影院的加速衰老或许便会肉眼可见。

院线电影其实也一直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可能,当下越来越多的院线电影开始院转网,并且受到关注,不过是受疫情影响,让这种摸索显得越来越普遍、大胆且激进罢了。

你可以说这是电影公司的无奈之举,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顺势而为。但不管怎样,对他们来说,院转网或许也是当下能做出的最优解。

后续能不能改变电影产业的格局,其实还不好说。因为这种模式有其特殊性,目前看,并不具备普世意义;但长期看,这种发行模式,其实也会电影公司指出了另一条思路。


结语

综上分析,院转网并非电影行业的大势,但是可以看做是行业变革的小趋势之一。

疫情当下,大家都不好过,而类似《花木兰》这类现象级大片的触网,也将会为未来电影发行模式创新提供更多新的借鉴和参考。

这次《花木兰》院转网,其实也对院线发出了信号,即:如果影院不调整自己的策略,提升多样化、丰富性和创新性的观影体验,那么迟早有一天,会被网络渠道所取代。

想想奈飞Netflix的势如墨竹,从自制剧到自制电影,从不入流到好莱坞大奖屡获提名并拿奖,奈飞Netflix凭借一己之力,颠覆了传统的观影看剧模式,也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发行模式。尽管因此激怒了传统娱乐巨头,遭到他们的围剿和联合抵制,但同时奈飞Netflix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由此可见,某种趋势一旦形成,便势不可挡。

电影行业如此,其他行业其实也应该从中有所领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木兰》院转网,迪士尼要"抛弃"传统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