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三节(短文)

前言:此节,看似不仅用了对话手法,衬托出“好善”的重要性,还对于“好善”二字做了反证的逻辑解释,但实则却比上一节内容要简单许多。也即,弄清“好善”二字,就弄清了全节内容的中心思想,确比上一节诚信与操守的辩证关系要更好理解。

赏析:

原文中公孙丑所提及的“强”、“知”、“虑”、“闻识”等字词,对于孟子眼中对于乐正子“好善”的评价都可以完全覆盖,也即“好善”之人强于刚强、智慧、谋略、见识的人。

虽然不能完全意义上以偏概全而论,但,如若能细细思考一番也能知晓其中的奥秘:

“好善”是为喜欢吸纳善言,喜欢吸纳善言的人,其心志定然刚强,不被谗言所迷惑,从而做到己身正气;

喜欢吸纳善言的人,其定然充满智慧,能够以最大程度通过自身的智慧使得自身的谋略不仅符合仁(人)道,甚至能够以自己的方式造福于百姓、君王、天下(孟子眼中的乐正子正是如此的存在);

喜欢吸纳善言的人,其所增长的见识的宽度与长度不是一般人主动就能去拥有的,喜欢吸纳善言的人,能够使得周围的贤人志士愿意、乐于与他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一个“好善”之人,所获得的见识是全方位的——不仅依靠自身所得,还有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收获(都会成为“好善”之人的见识实质)。也即后文中所谓“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一旦执政者喜欢吸纳善言,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不远千里来把善言告诉他)”。

提(赏析2):

执政者是否能够吸纳善言,在此节中孟子给出了一个词“訑訑(骄傲自满的样子)”来划清两者的界限。

其实,人在受到他人的好心提醒或是郑重进言时,有的时候的确会表示出一种确认(认可)的样子,表明自己已经充分的接纳了对方的言论,且会根据他的言语来更正或是改变一些事情,然却被对方误认为敷衍或是蔑视。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比较容易误会,但却然是生活中的重要小细节之一——待人接物中如何妥当面对来自他人的劝告或是戒示。

引申1(好善):

如今的好善难度要比古时的好善难度低上许多,人们在家庭中收到来自父母的善言;在学校里收到来自同学、老师的善言;在社会中收到来自各个职业(不同的陌生人)的善言……只是古今的社会趋向性不同,所涉及的好善实质不同,是否全盘吸纳还得通过自己的对照分辨——怎样的言论能被称之为善言,而后好善(如同上一节中那样,怎样的行为被称为品行从而成为自己的操守)——以人类身份自居的同时,若自身有能力为人类造福,就请伸出援手。

引申2(訑訑):

“訑訑”二字翻译成嗯、嗯,一类敷衍、蔑视的用词。其实,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双方以一种相互尊敬的方式开始话题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定然也表明了些许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对话题交流非常的真诚与重视。当两人想要结束话题的时候,理应也得合理找寻话题的终结点,而并非寻找与话题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的用词来作为话题的结尾(呵呵二字理应无法与任何话题相互挂钩,也即呵呵二字本不应该出现在话题当中,包括结尾)。

换言之,无论用嗯嗯还是呵呵来作为一次交流的结尾,只能说明这次的交流以虎头蛇尾的失败告终。

且,作为人类对于沟通、交流来说,都会对上一次见面沟通、交流的结束留有印象与感觉:

这是因为,每一次沟通的开始是新的一次社交,令人期待,而,这份期待是两人本身就拥有的社交关系(朋友、亲人、长辈等)所决定的:对朋友的激情、对亲人的温情、对长辈的热情,每一次其实都一样,但当这些感觉不一样了,那么其中的情谊也就变了,此时,甚至无法成全再一次的见面。

对于每一次见面交流的过程来说,一般是生活的实质以及某些拜托与被拜托的有时效性的事情,这些往往在时效性过后,都会成为生活的过眼云烟,不再被熟悉(哪怕下一次会面与这一次会面的距离很近,但,当过了一年、五年、十年之后,这一次的拜托与被拜托,又是曾几何时的事情了呢?)。

也正只有在准备说再见之前,两个人所寄予对方的祝福会被再次翻新与回味,不仅能够让自己在新的一次见面前感到舒心与幸福(迫不及待的想与对方促成第二次甚至是多次的交流与会谈),更能开启两个人美好的这一次交流与沟通。如若,此时回味到的是嗯嗯或者呵呵的话,会疏远了本来很亲密、实铁的关系。换言之,学会说再见也是待人接物的能力之一。

所以,莫看交流与沟通只是说话与倾听那么简单,其中的门道、细节以及注意事项,确是组成生活的必备之品,需要学习与呵护。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三节(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