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琵琶行》(白居易)

        说到使庐山成为人文圣山的大诗人,在陶渊明和李白之后就要数白居易了。说到这位中唐大诗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曾经被贬当过“江州司马”,并且曾在元和十一年秋“浔阳江头夜送客”,因为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她的遭遇而“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这是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里的名句。本期分享我将第一次尝试把这么长的诗作为主题诗,给大家分享一下白居易和庐山及浔阳、江州的缘分。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歌行·白居易《琵琶行》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但这首《琵琶行》是歌行,百合没学过古体诗的吟,所以音频只有朗读和诵,没有吟。

赏析文本

        在庐山游学期间,我们除了谒靖节祠、参观陶渊明博物馆和因李白的诗两度探寻庐山的瀑布奇观外,自然也游览了它最被游人青睐的“云中山城”——牯岭。这一天的游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那些风格各异的避暑别墅、“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含鄱口以及“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庐山风景外,还有一座伞状红顶的圆亭。这座亭子的中心地面的玻璃板下嵌着一块石板,上刻斗大的“花径”二字,原来这就是相传为白居易手书的石碑,而这个小亭子就是花径亭,难怪再往里走就是白居易草堂呢。我们因为是出了仙人洞景区从后门进入的,又没有导游,所以刚开始并没太搞清楚。等参观过白居易草堂,再穿过一条花木扶疏的路走出那道上书“花径”、两旁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对联的石门时,才确认了这就是白居易写下他那首家喻户晓的《大林寺桃花》的白司马花径。

        说到使庐山成为人文圣山的大诗人,在陶渊明和李白之后就要数白居易了。关于这首《大林寺桃花》的写作情形,白居易在他的《游大林寺序》中有详细的记述:“余……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大林寺在南宋就已经只有残迹了,1922年复建的一些旧观也在1961年因兴修水利开挖西湖而淹没于湖中,所幸还留下了这条白司马花径和那一方“花径”石碑,供后人来此探寻诗人当年的足迹。

        白居易和庐山的缘分不止这首《大林寺桃花》和这座白居易草堂。说到这位中唐大诗人,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知道他其他的经历,但都知道他曾经被贬当过“江州司马”,并且曾在元和十一年秋“浔阳江头夜送客”,因为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她的遭遇而“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里的名句。本期分享我将第一次尝试把这么长的诗作为主题诗,给大家分享一下江州和浔阳是哪里?白居易在来到江州登上庐山前遭遇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在“浔阳江头夜送客”?在“江州司马”任上的他和庐山及浔阳、江州还有那些缘分?

        白居易笔下的“江州”和“浔阳”都是指现在的江西九江。

        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的记载。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

        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西晋时期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后又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古代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后长江改道,县治变为江南,原九江郡分为江南江北两地,南面即今江西境内的九江市所属地区,北面包括今天的湖北省黄梅县小池至孔垅一带,使浔阳之名仍得以延续。

        九江城北面长江,南屏匡庐,东临湖口而西望幕阜,得山傍水抱之宠;城内甘棠湖水光潋滟,岸柳成荫;薄暮、轻烟漫笼,画舫涟漪,可谓优雅之至。因而自古为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素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图画”之美称。境内以庐山、鄱阳湖为主体的山水风光迷人,名胜古迹荟萃,众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230多个景点景观星罗棋布,融古今高僧、名士妙文、书院翰香、建筑艺术和政治风云于一体。

        现在的九江地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不过在唐朝,九江远离政治中心,并不像今天一样令人向往,白居易显然是因为被贬官才到这里来的,正如他在《琵琶行》序中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出生在战乱年代。他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为躲避徐州战乱,他被父亲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自幼聪颖过人,而且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都白了。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贞元十四年,白居易进士及第,“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授秘书省校书郎,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白居易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并高中,先后被授盩厔县尉、集贤校理和翰林学士。元和三年,白居易被提拔为左拾遗。他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之多以及言事之直接也曾令唐宪宗十分不悦。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元和十年,朝堂中因骄藩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而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上朝的路上遭节度使派出的刺客当街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则身受重伤。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但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却迟迟不予处理。白居易气愤异常,于是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他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当时的掌权者非但对建议不予理睬,反说他为东宫官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行僭越之事。白居易此时所任官职上表主张严缉凶手确实有“擅越职分”之嫌,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那些平素暗恨白居易的人趁此机会罗织罪名,说白居易浮华无行,他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还有新作《赏花》及《新井》诗,实在是大不孝,根本不配居高位。当时的掌权者也正恨白居易越职言事,正好以此为由把他贬为江表刺史。紧接着又因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说白居易所犯过错不宜治理州郡,白居易于是遭遇了和柳宗元、刘禹锡类似的命运,被再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在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而司马这个官职说起来是刺史的助手,但在中唐时期多为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职位,属于变相发配。一般来说,被发配到这个官职上的人往往终身再难有什么作为了。白居易的至交元稹听闻友人遭贬江州心痛不已,身在病中的他提笔写下一首广为流传的凄怆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对白居易的影响之大。被贬江州由此成为白居易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在江州的第二年,也即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小序。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首先注意,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这个小序简要交代了具体的写作背景: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客,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细审那声音,铿铿锵锵颇有点京城的风味。我询问她的来历,原来是长安的乐伎,曾经跟穆、曹这两位琵琶名家学习技艺,后来年长色衰,嫁给一位商人为妻。于是我吩咐摆酒,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她演奏完毕,神态忧伤,叙说自己年青时欢乐的往事,感伤自己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在江湖之间飘零流浪。我出任地方官已将两年,一向心境平和,她的话却使我有所触动,这一晚竟然有被贬逐的感受。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命题为《琵琶行》。

        这个序言对理解整首诗非常重要,它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本诗的动机,而且由此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整首长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在景色的渲染中曲曲传出。接下来“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是互文,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又由上文秋夜送客的萧瑟引出“举酒欲饮无管弦”的落寞。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对于习惯了首都长安歌舞欢宴的白居易来说当然就显得更加落寞难耐了。而这里的“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紧接着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这琵琶声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美妙声音的究竟,于是自然有了“寻声暗问弹者谁?”和接下来的“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由于这时是夜间,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而琵琶女的“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把琵琶女的心情和出场过程刻画得细致入微、历历动人。“琵琶声停”表明琵琶女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则生动地刻画了她犹疑的心态;“千呼万唤”从邀请者的殷勤反衬出她下决心的不易,“犹抱琵琶半遮面”更进一步刻画她仍然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出场的过程可谓浓墨重彩,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相问”,直到“邀相见”,琵琶女的出场可以说已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后还要再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始出来”。这并不是她故意扭捏或自矜身份。正像诗人渴望听她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在这一出场过程中,读者对琵琶女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之声,未闻其语先微觉其内心之痛,从而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接下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第二部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这也是这首长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段,显示出白居易高妙绝伦的音乐描写艺术。从对琵琶女演奏的具体细节描写来看,白居易显然对琵琶演奏的技法非常熟悉。他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琵琶女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她高妙的手法可以“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里突出了一个“情”字,进一步显示出白居易极高的音乐修养,所以在欣赏琵琶声时才能投入情感。接下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写到曲调的悲怆,“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写到舒缓的行板,无一处不蕴含丰富的感情。而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和六幺都是唐朝著名的舞曲。琵琶女和诗人,一个善弹,一个知音,诗人的情感随着琵琶声的音律转变而转变,诗人在音乐上与琵琶女达成了深深的共鸣。接下来最脍炙人口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极其生动地描写了琵琶乐曲的演奏效果,写它由快速到缓慢、从低沉到细弱、从富于变化到乐曲暂歇,又从急促骤起的疾风暴雨到戛然而止的最后一划……诗人用了一系列出神入化的生动比喻,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既用“嘈嘈”“切切”这两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的比喻在读者眼前展示出生动的画面。这还只是比喻的开始,接下来用“嘈嘈切切错杂弹”描写“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后,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绝妙一比,把那如抛珠滚玉搬优美的乐曲声的圆润视觉形象与悦耳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了出来,简直是美不胜收。接下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诗人则继续展开令人眼花缭乱又耳不暇接的精彩比喻:“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动听;“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凝滞。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众的感情也自然被带入到乐曲表达的情绪之中,所以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音袅袅和余意无穷,既是琵琶女高超琵琶演奏技艺的艺术效果,也是作为知音人的诗人所感受到并用生花妙笔给读者营造出的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境界。乐曲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却积聚了无法压抑的无穷力量,并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这才是真正的乐曲高潮,而曲子就在这突然到来的高潮中随着那曲终的收拨一画,戛然而止。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描写中,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而听者的感情也随着琵琶声律的变化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冷涩悲凄、时而忧愁无声、时而又惊魂动魄。一曲虽终,那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萦绕心头,以至于大家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鸦雀无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那江心的一轮秋月,正是诗人给读者留下的无限广阔的涵泳和回味。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部分写琵琶女自述其由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的经历。这自述中有沉吟,她踌躇着欲言又止,但诗人在听她弹奏时的知音终于让她“整顿衣裳起敛容”,讲起了自己的身世。“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把她克服内心犹疑终于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描绘得贴切而生动,让人读了如在目前。“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琵琶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十三岁起就练成了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名动京城,被教坊的老辈艺人赞服,被同辈艺人忌妒。她还有着令人羡慕的美貌,因而五陵的王孙公子争相捧场,为了请她演奏不惜花费重金,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银篦击节,以至于不小心都敲碎了。她自己也沉醉于这种放纵奢华的生活中忘乎所以,没有意识到红颜易老。就这样年复一年,“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她无奈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关心的是赚钱,并不懂她的琵琶艺术和她的情感,因而“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于是琵琶女只能独自守着江口的空船,独自品味着这“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定不是她第一次独守这空船、独对这孤独冷落,所以才会在“夜深忽梦少年事”,回想起昔日的锦绣年华时“梦啼妆泪红阑干”。这一段琵琶女身世的描写和前面“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把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展现了琵琶女随着年老色衰被遗弃和冷落的凄凉命运。

        最后是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部分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诗人由于心忧国事、直言敢谏而遭受打击被贬江州,心里不可能真正“恬然自安”,所以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了他的情感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这两句之所以脍炙人口,正是因为它感情浓厚,道出了每一个失意者的心声,也为千古的失意人贡献了抒发心绪的绝妙好词。于是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诗人也禁不住畅叙自己贬官以来的孤独凄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低湿,杜鹃啼血,猿猴哀鸣,山歌与村笛则难为听,诗人举目伤怀,一点能开解心绪的赏心乐事都没有。实际上客观地说,江州虽然远离京城长安之地,但这里并不像柳宗元被贬的永州那么荒远,他这个司马又受到刺史的眷顾颇为清闲,而且这里有“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的山水,和他“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的田园,似乎并不像他这里写的那么不堪。我们当然能理解诗人的哀伤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所受的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又没法说破,因此在听了琵琶女的遭遇后才勾起了他内心的隐痛,用“同是天涯沦落人”来抒发自己“谪居卧病”于此的痛苦酸辛,并在“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中加深了诗人和琵琶女同病相怜的命运共鸣。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以彼之详补此之略的笔法,正见出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辉煌经历和作者被贬以前仕途顺畅、甚被皇帝赏识的得意年华有着相通之处;同样,诗人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处境也有着类似之处,这就使得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落到了实处。所以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演奏“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并提出“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诗人的诉说和共鸣反过来又波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更坐又弹的一曲比之前的演奏更加凄苦感人,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本已被触动情怀的诗人也因此又迸发出了更深沉的情感,以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融二为一,使二者的命运互相映照、息息相关。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完整鲜明,所抒发的情感引人共鸣,而且无论是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诗的语言也体现出白居易诗的特色,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加上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所以在当时就被广泛传唱。在这首代表作《琵琶行》中,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社会性的琵琶女的形象,并为大家贡献了精彩绝伦的音乐描写。这首诗一出,白居易的名字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唐宣宗李忱颇为爱好诗歌,对白居易尤为敬重。会昌六年八月,在七十五岁高龄的白居易溘然长逝时,唐宣宗不胜悲悼,写下了《吊白居易》一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小孩子和少数民族都能吟唱《琵琶行》,这首代表作影响之广泛、艺术感染力之强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在后世以“知足”著称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感叹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时,也渐渐走出被贬的苦闷,发现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并在大林寺旁营建了“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的白居易草堂,并在《庐山草堂记》里写下了“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的句子,字里行间开始渗透着喜悦和惬意。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让白居易受伤的内心慢慢得到修复。在群山的怀抱里,惯于以长歌描绘爱情和人生的白居易渐渐地调整了自己的心境,并在悄然之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兼济天下的壮志淡出内心,独善其身的闲适渐入人生。

参考反馈题目:

1. 你会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吗?你还会背哪些白居易的诗?

2. 你完整的读过或背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吗?要不要挑战完整的读一遍或背一遍呢?

3. 你去过白居易草堂吗?你还知道有哪些其他著名诗人的“草堂”?

4. 你听过哪些著名的琵琶曲?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琵琶这种乐器吗?

5. 你可以统计一下在中小学语文课上都学过哪些白居易的诗吗?

【特别题目】去过庐山营的小伙伴们,你们都参观了白居易和花径庭草堂了吗?走过白司马花径吗?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地理问题】白居易在庐山写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现象?请用学科知识加以解释。

参考资料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白居易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

韩兆琦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江汉民《江州司马白居易》

董成立 屈伟忠《应当将琵琶女与白居易并重看待》

在大唐的诗人中,被皇帝赞为“诗仙”的唯此一人,不是李白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合的《琵琶行》(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