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

图片发自App

今天说说社群:

首先说说社群不是什么:

一个大学生走入社会时,老板说:“酒都不会喝,滚蛋。”

这就是社群。

如此来看,

社群有被执行的内部规范:祝酒敬酒喝酒。

统一的价值观:权钱尊卑。

社群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就有了。

但也不是扎个堆就成社群了。

1,社群不是标签:

下列哪些属于社群?

A.老乡会

B.福特车的用户

C.第一批用上大哥大的人

D.坐在飞机头等舱的人

答案:A

BCD仅仅是一群具备相同记号的人。

他们存在连接的前提,不过要么缺乏连接的场景,要么缺乏持续连接的工具。

总之并未经历连接的过程,形成社群。

意识到这点(连接)很重要。

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质上就是降低了连接的成本,所以在互联网出现后社群才有机会井喷发展。

2,社群不是社交:

下列哪些属于社群?

A.B站

B.血友吧

C.区块链三点钟

D.你的朋友圈

答案:ABC

互联网技术推动社群的品类爆发式增长,因此我们才重新注意到这个存在已久的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 社群和社交网络是不同的,这也正是ABC和D的决定性区别。

表面上看,社群的氛围是预设的,而社交网络的氛围是在加好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

社群满足的是人求同的需要:归属感。

社交网络满足的是立异的需要:存在感。

逻辑拆分,我们再来说说社群是什么:

社群和社群之间各有不同,

其内在构造亦不同。

1,连接点:

社群的内在是求同。

求同的内在是价值观趋同。

这种价值观的相似会有一个具体的投射,可能是一个产品,比如米粉、果粉;

可能是一种行为,比如B站看片吐槽、Github写代码、碳9学习创业。

这些具体的投射就是连接的节点。

这些节点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种社群对人有限精力的竞争上,这些连接点本身就是社群是否形成的标志。

社群的连接点是社群产生的必要条件。

换言之,连接点是社群存在的根本。

2,稳定与制度

社群不同于社交网络的自由化。

社群需要管理者来把控入口和出口,保证社群的共性不会随着新进入者而降低。

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者,被认同且被执行的制度是社群存活的根本。

Dota2的规则很简单,但是被坚决执行,这是它口碑一直压制LOL的小学生的根本。

3,复杂与开源

无论是乔帮主Appstore的开发者社群,还是B站的宅腐基社群,哪个社群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消费元素。

元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比如,造春哥育李毅的WOW吧当年可以说是社群界翘楚,不同于其他游戏,它的贴吧曾保持着变态高的活跃度,其原因并非来自贴吧本身,而来自背后具有海量游戏元素,号称开发10年的魔兽世界。

但我们同样看到魔兽这个社群在坚挺9年后也还是衰落了,任何有限量的玩法构筑的社群距离完蛋都只是个时间问题。

能够经久不衰的只有那些开源社群,比如说围绕linux或android展开的一系列社群,只有开源才带来持久的复杂性。

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最早的此类产品是扑克牌,

54张牌,没有版权,

有的只是不同的组合方式,

游戏规则一个接一个产生,

持续600多年到今天,依然存在。

4,规模化及复制成本:

基督教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社群。

而家门口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就是个稍小的社群。

基本如此。

假如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砸场踢馆建分舵的黑暗广舞界呢?

刚刚提到连接点是社群存在的根本。

同样,当社群扩大时,连接点的可复制性就是根本,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社群扩张最初需要考虑的是参与成本。

比如,跳广场舞你需要四肢健全,住的近,有一定财力偶尔集体置办玩具枪,你得买得起。

而社群的进一步扩张则需要考察复制成本。

比如,罗辑思维完成了规模化,但粉丝群活跃度随着规模化下降乃至死寂,为何?

因为没有复制,没能形成自组织。

罗辑思维的参与成本很低,但在进一步扩张时会发现罗辑思维连接点的复制成本很高。

无论是每天念60秒的心得,

还是每周做的节目,

还是自组织高效学习,

对“来听讲、给打赏”的罗粉来讲都是很难的事。

而与此相对的,github等开源社区的连接点就是交流代码,写代码和上传管理是其中成员本来就要做的事情,

于是复制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社群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从没见过有人说过哈佛和斯坦福应该一家家开分校,

开的越多越牛B。

寿命也并非越长越好。

毕竟对一个想赚钱的人来讲,开源不就啥都没了么。

不稳定也没关系,校友会可以没有执行力,但朋友该做还得做。

所以,对一个社区来讲,只要确保了最基本的连接点,拥有了共性以后,社群还是有很高的自由度的。

社群本质就是寻找归属感。

至于产品型社群,不过就是以产品的购买行为、使用行为、评价行为作为连接点的一类社群而已。

社群不是韭菜,如下图,是脆弱而调味的葱,不是想割就割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