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速读

这个思考还是源于听万维钢老师专栏的一堂日课-- 《一个基于信息论的人生观》,万老师本身的阅读速度就很惊人,所以虽然他蜻蜓点水的提了一句速读的本质是什么,但从逻辑上确是及其完美的。


图片来自网络

信息跟速读又有什么关系?
本质上,书本上写的都是作者要传达给你的信息,读的过程就是接收信息和解密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跟发电报是一样的,电报把文字用编码形式传播出去,接收到编码后用正确方式解码就能看懂报文。编码过程可以是压缩型的也可以是扩充型的。如果是压缩型的,比如文言文或者古诗,你就很难进行速读。如果是现代文,多半是扩充型的,特别是为了可读性,作者往往会翻来覆去说一件事,一个道理,不同角度论证,也就是说,即便去掉一些句子甚至一些段落也是不影响你理解作者的意图的。这种情况下使用速读是完全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

万老师提到一个信息熵的概念,可能有些小伙伴比较熟悉。信息越无序,不确定性越大,信息熵越大。信息越精炼,特别是压缩到缺一不可的信息,其信息熵大。信息的冗余越多,越具有可预测性,也就是说完上句就能猜到下句的这种,信息熵越低越没价值。所以,信息熵代表信息的含金量。对于信息熵很大的文字就不太适合速读。但如果你读书万卷,对别人下一步要说什么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那么你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那么回到主题,其实各种速读技巧虽然有可取之处,但终归是花拳绣腿。速读的底层逻辑是你对信息的预测需要有较高的准确度,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带动解码的速度,并且,读得越多就会读得越快,读得越少越慢越不想读。

如果没有积累,欲速则不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个角度看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