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孟子·公孙丑上》
以齐王,由反手也。
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一直到四周的边境,现在齐国有这么多的百姓了。
鸡鸣狗吠--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饥饿的人,可以很容易地让他吃饱;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地让他喝足。
饥不择食--肚子饿了,就不再挑拣什么东西,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现在这年头,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推行起仁政来,老百姓必然爱戴它,就像倒挂的人被解救一样。所以只要做到古人一半的事情,功业就会比古人多出一倍,只有这年头才能如此。
解民倒悬--解救头朝下倒挂着的人。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如解倒悬--比喻把人从危困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事半功倍--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懂得辨析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浩大刚正的精神。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宰我、子贡善于说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而有之,但他又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
善为说辞--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子夏、子游、子张都有某一方面得到孔子真传,冉牛、闵子、颜渊则全面地得到孔子真传,但气象比孔子小些。
具体而微--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ē)其所好。
宰我、子贡、有若的聪明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污下,也不至于偏袒他们所喜爱的人。
阿其所好--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投其所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突出于所属的类,超拔于所属的群,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倚仗实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
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
以德服人--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
以力服人--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所派遣的官吏。
无敌于天下--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退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恻隐之心--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
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
与人为善--原意指偕同别人一道做好事行善。现指善意帮助人。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地利人和--地理条件优越,群众基础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占据道义者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者帮助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
失道寡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昨天王有命令,他得了小病,不能上朝廷去。
采薪之忧--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亦称负薪之忧。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王,一定有他的不能召见的臣子,如果有事要商量,就主动到臣子那里去。
大有作为--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如果先前的不接受是对的,那么今天的接受就是错的了;如果今天的接受是对的,那么先前的不接受就是错的了。二者之间,先生必居其一。
二者必居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那时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
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看来天还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
舍我其谁--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
《孟子·滕文公上》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如今,滕国的土地如果截长补短,也接近纵横各五十里了,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绝长补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说:“要致富就不能讲仁义,要讲仁义就不能致富。”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乐岁,粒米狼戾(lì),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如果年成好,粮食就多得满地狼籍,多收一些地租也不算暴虐,倒收得少;如果年成不好,收成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地租却一定要收到满额。
粒米狼戾--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老死或搬家,也不离开本乡,乡里同一井田的人家,出入相伴,防盗御寇互相帮助,有病互相照料,于是老百姓就会彼此亲爱,相处和睦。
守望相助--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fù)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太平,洪水不循水道地乱流,到处泛滥。草木长得又快又茂密,禽兽成群地繁殖,五谷不熟,禽兽害人,野兽的蹄印和飞鸟的踪迹,在中国纵横交错。
洪水横流--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人是有善良天性的,但吃饱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却不加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饱食暖衣--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有志之士不怕弃尸沟壑,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
不忘沟壑--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shuò)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但是,如果没有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言语,就钻门洞、扒门缝互相窥视,爬墙相会,那么,父母和其他人就都会看不起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做主,并经媒人介绍。
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
钻隙逾墙--偷情、私奔、偷窃等行为。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你如果不让各种行当互通有无,交换成果,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农民就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有多余的布帛;你如果让他们互通有无,那么,木匠和车工就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
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周王出师把老百姓从水火之中解救出来,只收拾那残暴的君主。
救民水火--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ū)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向他嚷嚷,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他也办不到;带着他到庄街岳里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他同样也是办不到的。
一傅众咻--一人执教,众人起哄。比喻少数人鼓励上进,多数人却扯后腿。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qí)。
耸着肩膀,做出媚笑,比夏天在菜园里干活还累。
胁肩谄笑--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形容对人低头哈腰、讨好巴结、虚伪做作,装成恭敬的姿态。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从前禹平息了洪水而天下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作成了《春秋》而叛乱的臣子、作逆的儿子感到害怕。
乱臣贼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见成语知国学]《孟子》成语集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