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不幸”是自己的选择

【熊妈·共读】每个人的“不幸”背后都有对自己的“好处”

正如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

为别人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找到他得到的“好处”

不是让要求我们认可,而是帮助自己理解

理解带来的“好处”,是让我的思维图式更扩大,我的认知地图更完整,我下次做选择的时候就会(比至于从前)更加精准的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所以,不改变,是典型的“目的论”

当然,改变也是[调皮]

侯蕾语写,2021-03-10 06:42:50

今天的讨论已经进入到了最直接的部分,因为会说到上课的问题上,饿在很多的概念里属于道德概念,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却提出了是否有好处这样一层意义,当然作者说也不是阿德勒提出的,而是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对善恶有着不同的解释,只是后来人们在不断演进的过程当中对他进行了改变。

这个其实也是挺难理解的,什么叫无人想作恶,什么叫我们每个行为都对自己有好处,那些看起来明明已经伤害到别人的,甚至在道德层面要受到谴责的行为,真的也可以称作善的嘛,但是这时我们如果把所有的善都用word文档替换功能,替换成有好处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有好处,这个东西呢也不一定是在表面上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意识层面,而是潜意识里去看待的,就好像一个人杀人看起来对自己没好处,因为把自己现在犯罪的框架当中,但其实他在杀人那一刻是可以保护自己的,或者是他认为可以解决现在这个麻烦的,这就是他认为的好处。

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对他来说有好处就承认他这么做是可以的,这是完全两个概念,这就又回归到善恶的道德判断上了,其实我们在用到善恶这两个字词的时候啊,就会不由自主的把它混起来,这不是说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界限就能马上改变的,而是那么多年来使用的惯性在操控着自己。

所以如果想要精准的表达,包括给大脑暗示,要精准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要用对词语。

昨天晚上小熊在做深刻阅读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是一个即时性训练,就是一次出现6个不同的物品,那些物品都不算男生的苹果橘子,樱桃,山楂,玻璃罐子,酒杯之类的,但是小熊给他的命名显然跟我的这套系统不太一样,比如说他看到那个玻璃罐子他会说这是橘子罐头,那这样的话他就要说4个字,就会发现他说话表达的这个语句,包括头脑中反映出来这个东西是什么的那个速度跟不上图片的进展,所以在这个地方卡了很久,她一个人重复做那一关,每一关有5道题目重复做,这5道题目大概有我觉得得有十几次。

那个过程中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他的问题所在,但是当时他是情绪化的,就做完以后不达标一个都没有做对他其实就已经产生了抵触,而且眼泪都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也非理智状态吗?微利的状态你要做这种对逻辑要求很高的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建议他停下来,但他不听我的。

这个时候我很清楚,他需要的是从当时情绪化的状态中停下,先回到正常状态下,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可是孩子当时似乎已经无法接受我这些正确的建议了。

但是从简单来讲,它就是现在不同的语词分类里面,所以导致的这种困境,生活中他遇到的这种困境还是比较直观好容易辨别的,但是当我们在说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用的都是同一个词,但是你们说的东西不一样,难免就出现鸡同鸭讲,还觉得你不可理喻,怎么这么简单都不能理解我。

所以找到一个准确的大家都能够认可的共同词汇,有一个共同的语句体系,真的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就是把原来的语言体系中的善恶拿来用作有好处和没好处,他当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可是讲通了也就不难理解。

这个在教练技术的5项原则里面是不是更清楚,他说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理由或者说正向的动机,其实找到这个正向的动机,也就是我们找到了这件事情,对他所谓的善为什么动机是一个念头,善是一个结果,它可以相互等同呢,是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得到那个动机,想要的好处才会产生行为的。

果然有现实状况中进展顺利不顺利?这个动机之后,是否有被实现的差别实现了,就是单如果没实现的话,是不是这样就不存在呢?并不是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像祥林嫂他一遍又一遍的向别人抱怨吐槽他所受到的悲惨遭遇,那其实让别人也烦,她自己也伤心,看起来有什么好处呢?

但是他的动机其实是博取他人的同情,在此一次次唤醒自己那些美好的回忆让别人跟他抹眼泪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不是被社会所丢弃的那一个,当然这些也都是出于我的猜测,鲁迅先生来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一定有他自己的设想,那无论哪一种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形。

比如说开心分享了,他们有一个邻居总是在抱怨,做家务很累,他不抱怨老公不帮忙,他也觉得老公就可以不帮忙,但是他又会说自己很累很累,然后呢,对于别人提出的,那你要别人分担一下,让老公去承担一部分呢,肯定又不予接纳嘛,因为他没觉得是个问题啊。

所以在我们周围的人看来,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一直在抱怨,但是又不去改变,好像就是为了脱离别人能量,但其实并不是的,在这个抱怨里面他一定有自己能够得到的好处。

如果让我们去分析一下,可能是因为成就感,因为你看自己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还能做到这样特别累,但是现在也依然在坚持,那别人看来是不是也会产生一种敬佩的情绪呀,或者觉得你真的很厉害很能干呀,即使会被自己的抱怨搞得比较烦,不愿意再听了,甚至想给他出很多招,但是因为它能够获得这种被关注的成就感,所以她肯定不会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的,因为这个策略已经证明有效啊。

让我想到很多父母看听到孩子说脏话或者是看到他的行为不端的时候,都会给予很强烈的反应,原本我们的想法是像我想后台让他给你把这个行为改掉,因为他都已经遭遇到这么惨的对待了,但是事实的效果就恰恰相反,孩子发现我原来我做这件事情可以敏感地案中,你心里面那个按钮让你一块跳起来,这是我操控你的一种形式啊,如果我下次发现这样操控你是非常有效的我这就是我想达到的目的之后,想得到好处,我又怎么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所以就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他会把不良行为一再重复出现,就是因为这种行为对于父母的刺激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就是孩子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如果一件事情我们说了好多遍,还没办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的话,我们就要考虑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通常这个时候都是寻求过度关注。

错误的并不只是对孩子而言才有效的,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我们自己内心也有很多错误,目的这个错误,目的就是我们认为那个动机也就是我们认为的,但不被别人认可的善。

所以说他错误是因为他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念,大家在理解的时候也有困难,但是这个大家也要看放在哪里,如果是在一个海盗窝里,他们的价值观相对趋同,那么一个正常人就我是是生活,在正常的环境当中,不是海盗窝的,这样的场景里的人形成的价值观念反而会被他们视为一类。

所以我们在看待别人那些似乎被我认为不可理喻的行为是也要留意到我所有的背景说的参照系其实大多数是以自己为基准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参照系里我会认为我想到的都是对的,我默认把它当做前提条件来运用。

可是事实上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前提条件,他在自己的内在别人都无法完全看清,我们也看不清别人的内在,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世界,他会默认把自己做的所有的当做前提条件。

那这个情况下就会出现,我们为什么要尝试去理解他人,因为对方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呀,他也不一定符合主流价值观啊,更可能跟我的想法是不一致的。

这是因为通过了解别人的想法,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世界的全貌,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跟他就没有任何改变没差别要知道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对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想法都对,或者说从别人某些更多的想法里折射出我需要哪些改变,那么这对于自己变得更好得到更多的好处,就是有帮助的。

还是那句话有帮助和有好处,如果我们只看到的是好处,那就完全会不再作用于行为层面,只是心理上情绪上觉得感受好了,能够一时享乐其中就OK了,但是有帮助是一定会侧重于行为的改变的。

这个行为或者可以用单纯的改变来取代它,需要经过重重的魔力,因为有好处这件事情感受知道就行了,它非常简单而有帮助呢,要在行为上展示出来本来改变行为,就是要花很大的力气改变的行为,要展示出它的效果,又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考验,所以它的周期是很长的,也就不怪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么多正确的道理,但是做了以后没有马上立竿见影就很快退缩回去了。

所以我要提醒自己,因为这段时间我又重新开始启动了锻炼的计划,包括瑜伽和每天呼啦圈的运动,这我知道它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以前也曾经做过很多次,这个好习惯一直都在啊,为什么慢慢就没有了呢?就是因为很容易会被拉回到原来的节奏当中。

这是我们需要周围的参照系给我们做对比,因为在我身上通过锻炼成功减重或者保持身体状况特别好的这种潜力,还并没有特别明显,所以如果只是存在于理论上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坚持去做的动力就没有那么大,但是看到身边有人通过健身保持很好的身材,人家就是这样一步步做到的,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正向激励。

所以去理解他人,并不是把他人认为的那个好处都当做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恰恰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自己原来的价值观,让它更符合主流的要求。

忽然觉得这里有点不对,我也不是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念而在做这些事情的恰恰相反,我是希望我的想法和主流价值观之间有什么差异,我能够看得到,这样的话我才会愿意去做一些调整,否则的话我觉得我的价值观跟主流的完全一致啊,没有必要去做改变。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啊,其实是把这个所谓的主流价值观给理解偏了,因为当我只知道我自己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主流不主流我认为的就是对的我还把它当做主流,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只有更清晰的看到周围有很多人不同的想法,他们价值观念是相互碰撞的,然后在一定的取样比例当中,对他们进行价值的判断和数量上的判断,才能够发现究竟我要选择服从哪一部分。

用了一个词叫服从,但其实是选择是顺从,这个世界太多样化了,不同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行为的做法,其实差别挺大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做法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但是我们会对它有价值评判,我觉得有些好有些不好,在这些品牌的背后,都是自己原来的思维图式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判断更精准,就需要不断去扩大自己的图式。

这个图是怎么样去改变呢?就是由你看待事情的宽度来决定的,在现场我举了一个例子,最开始我们的古人是世界史,他们也会画地图,但他们画出来的地图,比如像,前两天我跟小熊看那个山海经上的地图是跟现在的真实状况非常不一样的,它会把山川河流都标注出来,但里面包括很多自己的想象。

那个时候因为我们不知道周围是什么样的,要给自己做指导有一个最初的版本可能是0.1版本也没啥不好,但是当我看到了周围的环境跟我画的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可以有意识的去修正了,一点一点把它东西加进去,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周围除了山还有海洋,所以把海洋画在了我所见的4周,但是再到后来科技进步人们会看到,噢原来这个地球上海洋才是大部分的存在,而陆地呢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那这一次地图的修订又会给我们一种新的视野和思路,它让我们更精准的描绘自己在世界当中乃至在宇宙当中的位置,有了这些位置确定我们做出一些行为的时候,就不会如井底之蛙就会更符合客观的条件所限。

所以你看看起来是在理解别人,是在理解世界,它是改变的前提条件,如果不理解,我们改变起来是没有方向的,你不知道哪里好那要改到哪里去呢,可能还是当下现在的这个最直观最容易不改变,就是一个自然而然会做出的决定啦。

所以看起来我们是在讨论善恶,在讨论不幸,其实它跟前面说到的目的性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拥有这种善不被剥夺不被改变,所以我们选择了某个行为来支撑它,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很多行为上的选择就变得可以预测如果我依然认为那个善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那么就依然会秉持这个目的,因为之前的行为已经证明他能够帮我得到自己想要的闪。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这种善还有不同的获取方式,比如说另外一个人他想的跟我就不一样,但他似乎也获取到了这样的单呢,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有一种新的尝试和方法了,但是也有风险的,就是有些人他会觉得虽然你的那个方法确实也可能带来这个善,但是对我来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啊,我不知道是不是百分百靠谱啊,逻辑上可靠对我来说不如现实拿到这个东西有价值,所以我还是倾向于不改变,其实很多人告诉我很多道理,我还是会坚持自己原来那一份。

这就很清晰的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他们找你问了很多问题,那下次问还是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给了意见你却没有做出调整呢?就是因为你不愿意放弃自己当下获得的那个好处,就拿昨天我们讨论的发脾气来说吧,如果发脾气就能简单快捷的解决问题,我也知道他伤身呢,可是我又想快啊,这个快是我已经获得的,我知道这个行为一定能够带来这样的好处,即使这个好处跟随边际效应递减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但是相比于一个还不能百分百确定,未必拿得到手的虚无缥缈的道理上的好,肯定还是已经经历过的这种让我更心里安全。

这是为啥我们在面对别人的建议的时候总会提出一堆的反驳意见,似乎只有经历了这重重考验,我才能勉强相信它,确实是有帮助有价值的,这个时候我就完全忘记了,是我主动向别人寻求这件事情的好处在哪里,就像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是他自己不停的在说,我想要怎样怎样,那么他会去做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但是如果变成你说服他,让他怎样怎样,这个论证过程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觉得今天讨论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我们都在逐渐的让自己头脑当中原本就有的那个想法日渐清晰出来,他一定要通过思想的碰撞,甚至有很多废话在其中酝酿出来。

就像我在现场对只能用文字发言的小伙伴说,还是要参与到讨论中来,为啥呢?是因为如果要用文字的话,你就必须用最后最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说清楚的一个道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其实还不知道自己究竟结论是啥,想说什么呢?就好像此刻我在预习,我其实不知道下一句会从我嘴里面出来的话是什么,头脑当中走一步看三步要想好,这个要求太高了。

这两天大家在做语写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我们觉得每一步设计好的,接下来我要说什么都经过了自己头脑中规划铺垫,但后来发现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写的,那啥叫真正想要呢?你的思维就流到了这里,他不是真正的你原来做好那个预期才是吗?

所以能够看见啊,在这个东西里面,我们要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才是好事,但是他如果要成型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不允许他流淌出来,甚至排斥他否定他觉得不是我想的,想的不对,我就不说那么,头脑里面的那些东西就没有机会重见天日。

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苛刻,允许自己用表达的方式把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把思维的痕迹留下来,在这些痕迹里面是有价值的,就像小裴找遍世界去寻找七色花,他每到一处别人都会把当地的花种寄到小裴的家乡,等他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家乡已经成了一个大花园,而七色花就在这其中绽放。

他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如果我待在原地哪也不去,只在这里种花,是不是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呢?不一定哦,你的行为不同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你是不是还能拿到当时辛辛苦了那么多以后得到的这个效果,那真的是未知之数。

嗯,这么说是因为没有人可以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也没有人可以翻回到过去重新走一遍来时的路,所以这样的讨论或许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知道让思维大众那些按照顺序表达出来的痕迹呈现,对我们来讲是有价值的。

不要对他有太多的预设或者要求,也许在那一刻他只是一个念头想要呈现出来而已,他会呈现有怎样的价值,要到很多年以后,甚至一辈子也不会为我们所知,但是那一刻他就出现了呀,套用一句,哲学上的老化存在即合理,如果他出现在此刻,那说明一定对我们有意义的。

我们不知道这个意义又如何呢,所有的意义都是自己给自己赋予的,先谈现在我还没有看见不等于未来它没有出现,也许在这个意义出现之前,我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它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的不同的事,我给每一件事情的可能都展开很大的余地,允许它去发生发展,这样一来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我看到了不同形式的世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想要过丰富多彩的人生吗?如果你没有对未来的预期或者无法控制自己,未来会在什么地方,就不过这一生的话,那么可能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少的可怜了,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摸索当中去逐渐找到自己想要点啥的,还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那也没有关系,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本来就需要经历一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状态,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生活的,你可以在它发生以后给它赋予一些特别的含义,这些没有任何人能够跟我们相互抗衡和质疑,他是属于我自己的我说了算。

从这个角度上去讲,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什么叫做目的论,在目的这个框架里面,所有的一切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大的就是我自己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目的,当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每个选择背后的目的,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去控制它,因为目的之间它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最后的目的呈现是一个结局的直,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好多个力在角逐,最后实现一个合力的效果。

如果只看到这个合力,很可能我们就会认为它就是一个结论,但事实上里面的每一个力都值得拥有自己的姓名,发现他能看见他们对于不同的给予自己的判断和支持,这才是我们人生越走越清晰,对自己未来的把握越来越明确的过程呀。

侯蕾语写,2021-03-10 07:07:56

25分钟64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妈·共读琐思】“不幸”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