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第四课17、18思考题

《佛子行》第四课17、18思考题

17、假如你救一个人于危难之中,而他事后却恩将仇报,百般加害于你,你会如何面对?

庚二(安忍困难转为道用)分二: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二、凌辱转为道用。

辛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我以无限关爱像呵护儿子那样维护的人,纵然对我不报恩,反而把我视如怨敌,我也不会向他报仇,而是像慈母对待生病的儿子一样,更加悲悯他、慈爱他,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上师案例:一个大老板,他以前帮助过一个人,当时那人身无分文,特别可怜,他纯粹是出于爱心才帮助他,然后让他加入自己的企业,慢慢在公司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他在那人最困难时帮助了他,认为他不会欺骗自己,所以对他很信任。没想到,那人掌握了公司的里里外外之后,就把很多财富转到其他地方,并通过一些政府关系加害他。这个老板是学佛的,他说:“从世间角度来讲,我根本想不通。他最可怜的时候,是我帮了他,他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也全部是我给的,可是他不但不报恩,反而以这种方式来对付我。如果我也反过来害他,从大乘角度讲是不合理的,因此我还是忍着吧,把所有的善根回向给他。”真正学得好的大乘行者就应该这样。

    教证;当别人害你时,你应该像慈悲的母亲对儿子那样来对他。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月称论师在《四百论》的讲义中也说,以前有一个女人,她有六个孩子,前五个生活都能自理,有一定的谋生技能,但第六个孩子品行恶劣,经常做些非法恶业,因此母亲对小儿子特别关心,成天想尽办法关照他。世间上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一个母亲有三四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有工作,别人对他态度也很好,但有一个孩子性格恶劣,大家不需要他,而且是残疾人,这样的话,母亲会对他特别好,纵然发脾气对她作各种伤害,母亲还是照样关爱他。大乘修行人对恶劣者也要如此,月称论师云:“一切大悲尊,视众虽平等,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愍。”诸佛菩萨大悲尊者虽然对众生一视同仁,皆以平等的菩提心来对待,但对愚痴野蛮的可怜众生,尤为关心照顾。

    因此,有人对你制造违缘的话,不管他对你做了什么,都应以这种方式来对待。朗日塘巴尊者的有些教言里说,伤害我的人当如如意宝、善知识般来对待,这些教言大家要身体力行。

    所以假如我救一个人于危难之中,而他事后却恩将仇报,百般加害于我,我应该像慈母对待生病的儿子一样,更加悲悯他、慈爱他,我应该忍着,把所有的善根回向给他。我应该想尽办法关照他,应该像对待如意宝、善知识一样对待他。

     

18、倘若你的下属以傲慢心经常侮辱你,你应该怎么对待?

          辛二、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地位、财产、名声等与我相同或者比我低下的人,以傲慢心通过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侮辱我,那个时候该怎么对待呢?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入行论》中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即使他用脚踩在我的头顶上,我死掉也无所谓,但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众生,以此令世间尊主释迦牟尼佛欢喜。上师如意宝经常念这句偈颂,并发愿道:“不管是谁,践踏我的头也好,故意毁谤、无意毁谤也好,无论对我怎么样损害,我都会乐于接受的。”

  上师的教案;《旅途脚印》中上师曾经在一家星级宾馆,看到了一幕令人难忘的情景——一位顾客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硬硬的拳头几乎挥到了女服务员的身上,但女服务员却始终保持着职业性的微笑,一直以恭敬心来对待,令上师钦佩不已。上师当时就想:“如果大乘修行人遇到这种对境时,也能以微笑或爱心相待,那该多好啊!”

    同等或比自己低下的人,对自己进行凌辱时,是很难以忍受的。领导批评你,你可以接受,但是同事或下属说你过失,你就会心里不服,很难把他们当上师看。其实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圆满正等觉果位也不难获得,龙猛菩萨云:“故求圆满菩提者,当视众生如上师。”凡是希求圆满菩提的人,都要把众生当作上师,应该想:“众生不分上中下等,只要是众生,就是我的上师,对我的修行都有利益。

    修安忍时,面对欺辱应该怎么样对待呢?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上师也好,弟子也好,金刚道友也好,别人来加害你时,就应该这样对待。现在很多企业和单位中,有些人无缘无故抢了你的财产,或者在领导面前告状,你心里就不平衡,但在那个时候,以安忍心来对待非常重要。否则,表面上说自己是某某上师的弟子,修了多少年法,皈依十几年了,实际上天天在傲慢的心态中自以为是,一点点小侮辱都没办法接受,那么遇到违缘时,修行境界肯定会暴露无遗。

      所以倘若我的下属以傲慢心经常侮辱我,我应该乐于接受,保持微笑,以恭敬心来对待他,把他当作上师对待,把他当作善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子行》第四课17、18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