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D4: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姿罗杀子喻

叹父德行喻: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仁慈,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至毁呰。如彼愚者,意好叹父,言成过失,此亦如是。

第一个人赞己父德已经赞得很好了,“仁慈,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很高境界了,愚人一心想要盖过人家,只能妄言,而妄言总是会被戳破的,所以,愚人的问题在于争强好胜、想证明的心。在什么情况下想证明呢,自知不够。俗语说:缺什么,想什么。

三重楼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空中楼阁的故事。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个饥饿的人来到烧饼摊吃烧饼,他吃完一个没有吃饱,再吃一个没有饱就再吃,一直到吃到第8个的时候他才吃饱,他非常后悔的说:早知道吃第8个就能吃饱,我就不吃前7个了。生活中也是,“我想要一个孝敬长辈,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孩子,但是要我自己学习怎么一步一步管教孩子,那多麻烦,给我的孩子开药吧,我,不需要成长,你只需要治好我孩子的病,让我的孩子成长就好啦!”

姿罗杀子喻: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殇,是以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豫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子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武则天里面的情节。共同点,是欲望,这个故事里是对名望的欲望,又叫虚荣心,除了名,其他时候还包括利财食睡。欲望太大很危险,尤其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是我们的欲望。当我们任由我们的虚荣心作祟时心里的欲望就会变的沟壑难平。

婆罗门不惜杀子,来欺骗大众,从大众的角度,基本不会想到一个妈妈会做这种事,所以真的发生了也不会往这方面想。于是一个智慧的形象就这样树立起来。殊不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完美之下必有残缺。有时带孩子在商场里看到各种植物布景,我们辨别真的还是假的,就是看有没有黄叶子,干疤等等,可惜现在假的连残缺都做出来了。有时会看到一些青少年也是,看看有啥缺点不,如果啥缺点没有,学习也好品格也好,又懂事,又自律……就挺担心,想起北大那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喻经》D4: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姿罗杀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