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关于书籍:

英文版-书籍原版.png
豆瓣图书-信息.png

为什么读这么书?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当时在普益于总推荐,以及投资笔记的重要性。当时因为关注重点不在这块,所以没有读。现在自己开始尝试投资,也在不停地学习,思考,反思和总结去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实践。
一上来就直接挑战原著,结果高估了自己的阅读了,现在得一个个查单词了。
计划对于每个章节都写一下总结和感想。

1. Second-Level Thinking

如果我们投资的目标是获取超过市场的收益,甚至是绝对收益,那么,我们需要超过一般的,或者说常见的first-level thinking,进行更加深入的second-level thinking。

什么是 first-level thinkingsecond-level thinking
举个例子来说,有人说腾讯是好公司,有壁垒有护城河,有发展空间,那买入腾讯,这种是常见的first-level thingking。但是,有人会说,腾讯虽然是一个好公司,但是目前腾讯估值过高,目前腾讯的高增增长无法维持,因此,考虑卖出腾讯。

原著中对于两者的区别有相关探讨:

You must think of something they haven't thought of, see things they miss or bring insight they don't possess.
你思考的问题的角度或者观点应该是别人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说并没有考虑清楚的。

You must be more right than others ... which by definition means your thinking has to be different.
First-level thinking is simplistic and superficial, and just about every-one can do it.
第一层的思考使简单和肤浅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普遍,比如腾讯,小米很多人都会说我懂,但是其实你真的懂吗?)
The second-level thinker takes a great many things into account:

  • What is the range of likely future outcomes?
    未来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呢?
  • Which outcome do I think will occur?
    我认为那种结果是可能发生的
  • What is the probablity I am right?
    我正确的概率会有多大呢?
    *What does the consensus think?
    普通人怎样去考虑呢?
    *How does my expectation differ from the consensus?
    我的期待和大众有什么不同吗?
  • How does the current price for the asset comport with the consensus view of the future, and with mine?
    现在资产的价格与我的观点和大众的观点一致吗?
    *Is the consensus psychology that's incorporated in the price too bullish or bearish?
    价格所反应的大众的情绪是太乐观还是太悲观呢?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asset's price if the consensus turns out to be right, and what if I'm right?
    如果大众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资产的价格会如何变化呢?如果我自己的观点正确呢?

从作者的阐述来看,这种second-level thinking的思考的广大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于first-level thinking。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观点或者看大都是first-level thinking的,或者说我们看到只是事情的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局部,有点类似于冰山效应。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或者说了解到的只是表面部分信息,但是更多的信息停留在冰山的角度。


冰山理论.png

盲人摸象.png

首先,很多信息的来源并不是一手的,是别人的传达给我们的,在这个传达的过程中,可能夹杂着传达者的某种情感或者意图,他可以得将问题的某个角度展示给我们,也就是这种信息的传达中带有一定的感情,然而人又是一种社会型的动物,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也产生了这样的观点。

这种现象在一些突然很火的公众号文章中可以看到,往往借助大家对于某些问题的厌恶,反感或者说愤怒。引起极大的转发,实现本身公众号文章被转发和关注的作用。或者说,往往只盯住事情某个有问题的角落,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放大, 最终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中某些键盘侠,所谓的文人,所谓大V开始蹭热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怕的是公众的舆论被挟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是,华海原料药致癌门时间中,有媒体的竟然使用的文章标题是:杀虫剂原料竟然在药中存在。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扯淡,这种完全是一种夸大,利用大众的恐慌心理吸引大众的阅读。我现在最讨厌的就是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党,什么《定了,》反正语不惊人死不休,太多缺乏自身深度的思考和规范,而无非是一些观点的重复简单的说明。
看到这种文章,作为读者,更多的需要一个“second-level thinking”。

举个例子,大家在看《我不是药神》的时候,是不是在抱怨或者谴责那些药厂为什么把药价定得那么高,然后觉得药企都是“为富不仁”。但是你是否有考虑过开发一个新药的成本还有企业是需要盈利的,正如一个段子说的,患者问为什么一粒药需要几百美金,药企会说第一颗这种药需要几亿美元。

另外,一个因素是先入为主,也就是在真正了解某个事物之前,就根据以前的经验或者感情,你已经确定了你的观点,后面就是一个“根据论点寻找论据的过程”。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西施.png

比如在投资中,我们会根据直观的,肤浅的了解去认为某个股票好,比如“恒瑞”,“腾讯”,“茅台”,然后开始去找相关的论据来支撑我们的论点,各种数据,各种模型,各种论证的逻辑。(有点类似于卖方分析师)。

再在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有看到社区医院说HPV的二价,四价疫苗供应充足。于是发朋友圈吐槽,香港都是打九价的(其实你可以感受他所表达的感情或者情绪)。其实九价的HPV疫苗已经在国内获批,而且广东的招标采购基本已经完成,应该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接种九价的HPV疫苗。

再有模糊记得某个心理医生说过,当别人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其实他内心早就有一个答案,只不过需要一个人给到他理由,给到他勇气去坚持,寻找他内心的答案而已。包括在我们聊天的时候,也会经常有这种现象存在,比如已经买房的朋友的,更多希望是听到“房价”上涨的观点或者消息,对于没有买房的朋友,更多的是想听到房价“下跌”或者说暴跌,或者说没有买房的必要性等等。

我感觉平时中,我们这种先入为主的“first-level thinking”非常常见,因为这符合人的习惯或者常识,甚至说是本能,根据自己直观的理解,做出快速的判断和决策。有时候,人与事物的本身是不存在距离的,或者说偏好的,事物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愿或者说情感而存在的,很多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凭靠这你的主观情感在发展。但是,人感性的观点或者情绪给了不同事物心理上的距离,这种距离让你比较偏好地去接近或者说接纳那种观点,这样做有点类似于“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png

这里其实也是这本书第二张讨论的问题:理解市场有效性(Understanding Market Efficiency and Its Limitations)。

因此,在second-level thinking的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思考论据是什么,论点是什么,从论据到论点的逻辑是什么?其中最终的论点其实最不重要的,因为中间夹杂着个人的情感或者说偏好,但是论据和论证的路径确实最重要的,因此很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论点。这个过程是本来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本末倒置的。

论据 + 论证逻辑 = 论点

如果想在投资中取得成功,我们更多的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的的“second-level thinking”。比如说,你说一直股票票好,还需要为什么好,具体好在哪里,是只有他好,但是他所在的行业都好,这种好是基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在未来是否会有持续性,这种持续性的确定性有多强,或者说增长性有多大,为什么要在这点买或者卖,等等一系列的思考。

你是否认可我的观点呢?无论是还是不是,可能你都需要“second-level think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