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范围
力学(30%)
热学(20%)
电磁学(50%)
NJUPT《大学物理上》真题及答案
质点运动学
- 第一节 质点运动
1)质点轨道方程:y = f(x)
2)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加速度是矢量
3)质点运动方程( r,i,j,k为矢量 )
r = x( t )i + y( t )j + z( t )k
例:r = 2t* i + (2- t^2)* j
① 求 t=1s 到2s的位移 Δr 和平均速度 v‘
r1 = 2i + j,r2 = 4i - 2j
Δr = 2i - 3j,v’ = Δr/Δt = 2i - 3j
② 求 t=2s时的加速度 a2
v = dr/dt = 2i - 2t j
a = dv/dt = -2j,a2 = -2j
4)加速度 a = dv/dt,所以 ∫a dt = ∫ dv,进而求得 v
速度 v = dx/dt,所以 ∫v dt = ∫ dx,进而求得 x
5)平均速度 v' = lim(Δr->0) Δr/Δt
其中 r 是位置矢量,Δr 是位移矢量
6)曲线运动,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7)某一瞬间,r(x, y)的速率:| v | = √ (dx / dt)^2 + (dy / dt)^2
- 第二节 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
① a = an + at = x* en + y* et
(加速度 = 向心加速度 + 切向加速度)
② an = v²/R
③ | a | = √ an^2 + at^2
2)匀加速圆周运动: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
w² - w₀² = 2β (θ - θ0)
w 为角速度,θ 为角度,β 为切向加速度
3)抛体运动: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变
- 第三节 相对运动
如图,V(A) = 10m/s,V(B) = 10√3m/s,A方向:水平向右,B方向:竖直向下
则 B 相对于 A 的速度大小:20m/s,方向:偏离竖直向下30°
牛顿定律
1)①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 = m* a(F,a为矢量)
③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两个弹簧筋度系数为k₁、k2,求串联后筋度系数
L = L₁ + L₂ = F/k₁ + F/k₂
k = F/L = k₁*k₂ / (k₁ + k₂)
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 第一节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
1)冲量:I = ∫(0->t) F(t) dt
2)动量守恒:m₁v₁ + m₂v₂ = m₁'v₁' + m₂'v₂'
3)动量守恒条件:
① 系统不受外力 / 矢量和为0,系统动量守恒
② 某方向上不受外力 / 矢量和为0,此方向动量守恒
4)船与人问题:
船质量 M,船长度 L,人质量 m
人从船头走到船尾,因为 MV = mv
所以 ∫MV dt = ∫mv dt,所以 Mx₁ = mx₂
而 x₁ + x₂ = L,所以 x₁ = Lm / (M+m),x₂ = LM / (M+m)
5)如图,已知:θ₁ = π/4,θ₂ = π,va,vb,m
冲量:I = m(vb* cosθ₂i + vb* sinθ₂j) - m(va* cosθ₁i + va* sinθ₁j)
- 第二节 功和能,动能定理
1)保守力只与初末位置有关(重力)
非保守力与路径有关(摩擦力)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殊例子:两同性带电球
因为当两球靠近时,两者做功的代数和不为0
3)弹簧原长 x₀,求从 x₁ 伸长到 x₂ 做的功
W = - ∫(x₁-x₀ -> x₂-x₀) kxdx
4)用同样的力敲两次木板钉,第一次深入1cm,第二次深入多少?
W₁ = ∫ (0->1) kxdx = k/2
W₂ = ∫ (1->x) kxdx = kx²/2 - k/2
由 W1 = W2 得 x = √2,所以第二次深入:(√2 - 1) cm
- 第三节 碰撞,能量守恒
1)机械能守恒: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2)机械能守恒条件:
表述① 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表述② 系统不受外力,且内力为保守力
注:不受外力 ≠ 合外力为 0 ≠ 外力做功为 0,重力和弹力是保守力
刚体的转动
- 第一节 刚体定轴转动,转动定律
1)合力为 0,合力矩不一定为 0
合力矩为 0,合力不一定为 0
2)两力垂直于转轴,合力矩不一定为 0
两力穿过转轴,合力矩一定为 0
两力平行于转轴,合力矩一定为 0
3)合力和角加速度无关
合力矩和角加速度有关
公式:M = J α ,J = mR²,M = Fd
M 是合力矩,α 是角加速度,J 是转动惯量
4)已知 M = -kw,J,求角速度从 w₀ 减至一半所需时间
因为 M = Jα,所以 -kw = J dw/dt
则 ∫(w₀ -> w₀/2) J/wdw = ∫(₀ -> t) -kdt ,进而求得 t
5)α = a R(切向加速度 = 角速度 * 半径)
- 第二节 角动量守恒
1)转动惯量
细杆(一端):J = 1/3 mL²
细杆(中心):J = 1/12 mL²
圆环(圆筒):J = mR²
圆盘(圆柱):J = 1/2 mR²
球壳(中心):J = 2/3 mR²
球体(中心):J = 2/5 mR²
2)角动量守恒:
mr₁v₁ + J₁w₁ = mr₂v₂ + J₂w₂
r 是中心距离,v 是速度,J 是转动惯量,w 是角速度
3)角动量守恒条件:
不受外力 / 合力矩 M = 0
4)卫星运动,M = 0,角动量守恒
5)人在圆盘上匀速走一圈:
mRv₁ + Jw₂ = 0,w = w₁ - w₂ = v₁/R - w₂,t = ₂π/w
m 是人质量,R 是半径,t 是所需时间
- 第三节 力矩做功,动能定理
1)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W合外力 = Δ转动动能
2)① 如图,W重力 = Δ转动动能(重力势能 --> 转动动能)
mg* 1/2 Lcosθ = 1/2 Jw²② 圆盘转动, Δ转动动能 = W摩擦力(转动动能 --> 内能)
3)半径 R,质量 m,摩擦系数 μ,求转动时 f 的力矩
dm = (m/πr²) * 2πrdr
Mf = ∫ rμgdm = ∫(0->R) rμg(m/πr²) * 2πrdr
气体动理论
① 温度 T 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体现(Ei = 3/2 kT)
② R = NA k,R 是气体常数,k 是玻尔兹曼常数
③ 内能:E = n i/2 RT
动能:Ek = n i/2 kT
平动动能:Ei = n 3/2 kT
平均内能:E = i/2 RT
平均动能:Ek = i/2 kT
平均平动动能:Ei = 3/2 kT
④ 平均速率:V' = √8kT/πm = √8RT/πM
最概然速率:Vp = √2kT/m = √2RT/M
方均根速率:Vrms = √3kT/m = √3RT/M
⑤ ( V' 指平均速率,d 指分子直径,n 指分子量 )
平均碰撞频率:z = √2πd²Vn = √2πd²VP / kT
平均自由程:λ = V/z = 1/√2πd²n = kT / √2πd²P
⑥ 气体分子数密度相等,压强相等
气体分子密度相等,温度相等,则压强相等
证明:PV= nRT= m/M RT,所以 P = ρ/M RT
⑦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f(v) = dNv / N
分子质量 m,温度 T 影响曲线的高低宽窄
热力学基础
①等压膨胀,对外做功和吸收热量之比
W/Q = (Cp - Cv) / Cp = 2/7
②热机:Q₁ = Q₂ +W(吸热 = 放热 + 对外做功)
循环效率:η = W/Q₁ = 1 - Q₂/Q₁
卡诺循环:η = W/Q₁ = 1 - T₂/T₁
奥托循环:η = W/Q₁ = 1 - (V₁/V₂) ^1-γ
a. 卡诺机制冷系数比同条件其他制冷机大
b. 绝对零度达不到的原因:T₂ = 0 时,W -> ∞
③ 功可以完全转为热量,热量不可以完全转为功
④ 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进入高温物体,
但热量从高温物体进入低温物体的过程不可逆
⑤ 可逆过程一定为准静态绝热过程,
但准静态绝热过程不一定为可逆过程
有摩擦力的过程,一定为不可逆过程
⑥ 热学第一定律:Q = ΔE +W
(Q>0 吸热,ΔE>0 内能增加,W>0 对外做功)
例:1mol 单原子分子(即 n=1, i =3)
由 PV= nRT 得:ΔE = n 3/2 RT = 3/2 ΔPΔV
W = 1/2 ΔPΔV(P - V 图的面积)
⑦(n 为气体分子量,Cv 为热容量,ΔT 为温度变化)
等压过程:ΔE = nCvΔT
Q = nCpΔT = n(Cv+R)ΔT,则 W = nRΔT
等容过程:ΔE = nCvΔT,W = 0,则 Q = nCvΔT
绝热过程:ΔE = nCvΔT,Q = 0,则 W = -nCvΔT
⑧准静态绝热过程(C为常量)
γ 为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之比,γ = Cp/Cv = (i+2)/i
PV^γ = C,V^(1-γ)/ T = C,P^γ-1/ T^γ = C,且 PV/T = C
⑨热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表述:热传递不可逆
开尔文表述:自然界的功热转换不可逆
⑩ΔE = n i/2 RΔT = i/2 ΔPΔV
等温时:W = nRT ln(V₂/V₁)
静电场
- 第一节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1)场强公式
① 点电荷:E = Q / 4πε₀r²
② 平板:E = σ / 2ε₀
③ 直线:E = λ / 2πε₀r
④ 圆柱内:E = r σ/2ε₀
圆柱外:E = (R²/r) σ/2ε₀
⑤ 球壳内:E = ₀
球壳外:E = Q / 4πε₀r²
⑥ 球体内:E = (r/R³) Q/4πε₀
球体外:E = Q / 4πε₀r²
ε₀ 是真空介电常数,ε₀ = 8.85 * 10^-12
σ 是电荷面密度,λ 是电荷线密度,Q 是电荷量,R 是球半径
2)库伦定律:F = kQ1Q2 / r²
真空中两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3)平板电容器:
U = Ed,Q = CU,W = 1/2 CU² = 1/2 QU = 1/2 Q²/C
真空:C = ε₀S / d,E = σ / ε0
W = 1/2 ε₀SdE²
介质:C = εr ε₀S / d,E = σ / ε₀εr
W = 1/2 ε₀εrSdE²
- 第二节 电通量,高斯定律
1) 高斯定律:穿过封闭曲面(高斯面)的电通量,与其所包围的电荷量成正比
① 真空:∮E dS= 1/ε0* ∑q
E 指电场强度,∑q 指高斯面内的自由电荷
② 电介质:∮D dS= ∑q
D 指电位移,∑q 指高斯面内的自由电荷,极化电荷
2)若高斯面内各点场强为0,则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一定为0
若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为0,则高斯面内各点场强不一定为0
3)电通量:电场的通量,它与穿过一个曲面的电场线数目成正比
① 均匀磁场:Φ = E* S⊥ = E* S* cosθ
② 点电荷:Φ = E* S球
③ 通电直线:Φ = E* S圆柱
对于闭合的曲面,电场线穿出时Φ为正,电场线穿入时Φ为负
- 第三节 电势,电势能
1)电势叠加原理:各电荷对某一点的电势代数和
场强叠加原理:各电荷对某一点的场强矢量和
2)电势计算:Va = ∫(r->∞)E dr
3)电势能变化量:ΔEp = q*(Vb - Va)
4)电场力做的功:W = -ΔEp
- 第四节 导体 (1)
1)正电荷 M 靠近接地导体 N,导体靠近M一侧为负,远离M一侧因接地中和
2)带电体在导体内会产生电场
3)静电平衡的导体:
① 所有电荷在导体内产生电场的矢量和为0
② 等势体,表面是等势面,体内电势等于表面电势
③ 表面与电场线垂直
4)电场 E0 从左往右穿过导体板
左侧场强:E0 - σ / 2ε0,右侧场强:E0 + σ / 2ε0
- 第五节 导体 (2)
1)点电荷在导体球内(偏离球心)
内球面电荷分布不均匀,外球面电荷分布均匀
2)若导体上a,b两点电荷面密度: σ1>σ2,则曲率 :a>b
- 第六节 电介质
1)电介质中的高斯定律
∮D dS= ∑q,其中 D = ε* E = ε0* εr* E
ε 是绝对介电常数,ε0 是真空介电常数,εr 是相对介电常数
① 导体球外充满 εr 的电介质,已知场强 E,求电荷面密度 σ
ε0* εr* E* S = Q,则 σ = Q/S = ε0* εr* E
② 如图,高斯定律成立。但电介质分布不均匀,求不出各点场强
2)各向同性电介质中,电极化强度
P = ε0* x0* E = ε0* (εr -1)* E
电场强度 E是自由电荷,束缚电荷共同产生的
3)若电容器间为真空时,E0,D0
则电容器间为 εr 的各向同性电介质时,E = E0,D = εr* D0
4)电容器间的场强 E,与插入的金属板及其位置无关
5)如图,E0 = σB/2ε0εr - σA/2ε0εr
E0/3 = σB/2ε0εr + σA/2ε0εr,进而求出 σA,σB
- 第七节 电容,能量
1)电容 C = ε0*S/4π *k *d = Q/U
2)电容充电不断开,U不变
电容充电后断开,Q不变
3)导体两端施加电压超过耐压值会被击穿
稳恒磁场
- 第一节 磁感应强度,毕奥 - 萨伐尔定律
1)磁感应强度大小
毕奥 - 萨伐尔定律
① 直导线:B = u₀* I/ 2π* r
② 圆筒内:B = 0
圆筒外:B = u₀* I/ 2π* r
③ 圆柱内:B = u₀* I* r/ 2π* R^2
圆筒外:B = u₀* I/ 2π* r
④ 线圈:B = (N* u₀* I)* R^2/ 2*(R^2 + r^2) ^3/2
⑤ 直线管内:B= u₀ * n * I
直线管外:B =0
⑥ 环形线管内:B= u₀ * n * I
环形线管外:B =0
u₀是真空磁导率,u₀ = 4π * 10^-7
r 为距离,N 为匝数,R 为半径,n * I为单位长度电流,I = Q/t
2) 磁感应强度方向
右手定则:握住通电导线,大拇指方向为电流方向,四指方向即为磁感应强度方向
3)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各通电导线对某一点的磁感应强度矢量和
- 第二节 高斯定律,安培环路定理
1)安培环路定理:∮B dl =u₀* ∑I
磁感应强度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等于其包围的各个电流的代数和乘以磁导率
2) 磁场中的高斯定律:
磁力线总是闭合曲线,任何一条进入闭合曲面的磁力线必定会从曲面内部出来
- 第三节 带电粒子,载流导线
1)带电粒子受力
洛仑兹力(垂直于 v 和 B构成的平面)
① 大小:F = |q|* v* Bsinθ,θ是v和B的夹角
② 左手定则:磁感线穿入手心,四指指向粒子运动方向,拇指方向就是正电荷受力方向
2)载流导线受力
安培力(垂直于 I 和 B构成的平面)
① 大小:F = B* I* Lsinθ,θ是 I 和B的夹角
② 左手定则:磁感线穿入手心,四指指向电流方向,拇指方向就是载流导线受力方向
3)如图,负电荷向右偏转,一段时间后电势 Ua > Ub4)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
如图,圆形载流导线向右运动5)磁矩
P = I* S(I 为电流,S 为线圈面积)
磁力矩
M = P* Bsinθ = B* I* Ssinθ(θ 为磁矩与磁感线的夹角)
磁力矩:通有电流的闭合线圈在磁场中,安培力产生的使线圈转动的力矩
① 当线圈平行于磁感线时
Mmax = N* B* I* S(θ = π/2)
当线圈垂直于磁感线时
Mmin = 0(θ = 0)
② 转轴与磁感线垂直时,磁力矩与转轴位置无关
6)电子沿轨道圆周运动,速度为 v,半径为r
周期 T = 2π* r/v
等效电流 I = e/T = e* v/2* π* r
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 B = μ0* I/2r
电子轨道磁矩 M = I* S = e* v* r/2
7)如图半导体,两侧电势差 U(AA') > 0① 粒子为正电荷,半导体是 P 型;粒子为负电荷,半导体是 N 型
因为 U(AA') > 0,所以电势A >A’
判断粒子为负电荷(负粒子与 I 运动方向相反,受力向左),所以半导体是 N 型
② U(H) = B* I/n* q* d
U(AA') = B* I/n* e* a,所以 n = B* I/U(AA')* e* a
U(H) 是两侧电势差,d 是穿过厚度,e 是单位电荷,n 是载流子浓度
- 第四节 磁介质
1)μr 是磁介质的相对磁导率
H 是磁场强度,B是磁感应强度,B = μ₀* H
μr > 1时,是顺磁质;
μr < 1时,是抗磁质;
μr >> 1时,是铁磁质
2)绝缘导线螺旋绕铁环,磁感应强度
B = μ0* μr* I* n = μ0* μr* I* N/L
u0 是真空磁导率,n是单位长度匝数,N是总匝数,L是周长
3)安培环路定理
∮H dl = ∑I,∮B dl = μ₀∑I
如图,由安培环路定理得:
①当 0< r< R1(导体)时,
2πr* H = I* r^2 / R1^2
②当 R1< r< R2(磁介质)时,
2πr* H = I,B = μ₀* H
③当 R2< r< R3(导体)时,
2πr* H = I - I* (r^2 - R2^2) / (R3^2 - R2^2),B = μ₀* H
④当 R3< r 时,∑I = 0,H = 0,B = 0
- 第五节 电磁感应 (1)
1)电磁感应
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
2)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如图,直导线电流增大,线圈磁通量增大(⊙)
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其变化,电流就得为顺时针(⊕)
3)螺线管半径为 r,单位长度匝数为 n,通以交变电流 i,同轴圆形回路上
磁感应强度 B = μ₀* n* i
磁通量 Φ = B* S
感生电动势 ℰi = -dΦ / dt
4)感应电动势
E = B* L* vsinθ(θ为B, L, v两两垂直所得的角)
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既然有感应电流,也必定有电动势
5)右手定则:磁感线穿入手心,拇指指向导线运动方向,拇指方向就是感应电流方向
6)铜环和木环在变化磁通量中,虽然电动势相等
但是铜环有感应电流,木环没有感应电流
7)计算题,导线通有交变电流
设 x 为距离导线的距离,求电通量 Φ,感生电动势 ℰi
B = (μ₀* I/2π)* (1/x),Φ = ∫ B dS = ∫ B*h dx,ℰi = -dΦ / dt
8)如图,求电势差 Ua - UbOA 段:E1 = ∫ Bv dL = ∫ (0->1/3L) Bw0r dr,方向:O到A
OB 段:E2 = ∫ Bv dL = ∫ (0->2/3L) Bw0r dr,方向:O到B
Uab = E1 - E2 = -1/6 * w0 * L^2
- 第六节 电磁感应 (2)
1)如图,平行板电容器充电
若有环路 L1、环路 L2,则 ∮ (L1)H dl < ∮ (L2)H dl
2)① 位移电流密度:Id = ε0* dE₀/dt
dE₀/dt 是电场大小随时间变化,单位:A/m^2
3)麦克斯韦方程组
② 平行板电容充电时,Id 与E 同向;
平行板电容放电时,Id 与E 反向;
①结论:电荷一定伴随有电场
②结论:变化磁场一定伴随有电场
③结论:磁感线无头无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