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我稿》之: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思维

最近,我对《油田今年第一轮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顺利完成》与《油田公司举行轮探1井表彰会》这两篇稿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反思。通过主任和编辑的指导,我发现了许多在近期稿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思维模式的僵化。来到塔里木已经两年多了,我由一开始对油田业务的一窍不通,变成现在的大致了解。通过两年的工作生活,自己也陆陆续续总结了一点适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营造了一个属于自身的“舒适区”。

既然是“舒适区”,自然是怎么舒适怎么来。我平时大部分的新闻采写都是生产稿件,例如产量、新井投产、老井稳产、降本增效等方面内容。由于题材的重复加上我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使得我在写这类重复的稿件时慢慢变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只能用自己积累的套路来写稿子,慢慢将自己的稿件全部变得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特色。例如《油田今年第一轮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顺利完成》这篇稿件,明明是一篇科研稿件,却被我套路地写成了一篇生产稿件。本来我觉得自身的稿件写作没有问题,但是经过主任和编辑的提示我才发现,我的稿件内容其中很多套话拿出来放在任何生产稿件里居然都能使用,用领导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写法,今年用,明年还能用”,既没抓住稿件报道重点,也没有任何特色,是典型的“低老坏”问题。

科研稿件首先要强调它的成果,例如这次的地震会战的成效、质量等情况的集中解读,明明被采访者已经说出了地震资料实现高品质地出站,但我却只是被提高的效率所吸引,没有抓住其中最大的新闻价值——科研取得了什么结果,导致稿件完全没有抓住科研稿件的重点,使之变成单纯的一篇提质增效的生产稿件,无视了其中对油田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

而在第二篇稿件《油田公司举行轮探1井表彰会》的写作中,我是真正按照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思维来写作的。轮探1井以8882米的成绩创造了目前亚洲陆上最深井纪录,登上新华社、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这是重塑塔里木形象、振奋石油人精神的好事情。值此机会举行表彰会,我应该在现场采访勘探事业部、第一勘探公司、监督中心等多家参战单位的一线员工,让员工们为观众讲述自已的工作经历和获得成果后的喜悦心情。但是,由于我是第一次跟油田领导上前线,有点紧张,加上平时审新闻时没有认真学习老师们跟领导时的采写拍摄方法,使得我在现场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不是联系主任、老师解决问题,而是按照以不变应万变的常规套路来拍摄写作,使得一个原本可以很好表现石油人形象与成绩的新闻稿件,被写成了一个单调的表彰会。可见,“舒适区”和僵化的思维是记者多么大的敌人。

下一步,我将吸取以上经验教训,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舒适区”,扫除“低老坏”,争取做到在以后的稿件采写中,有故事、有新意、有内容,切实提升自身稿件质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讲我稿》之: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