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王成录专访: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中不应太浮躁

华为王成录专访: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中不应太浮躁

 

https://mp.weixin.qq.com/s/QK7InAfD_cfn7OiQesSAIA

 

 

 

编辑:张佳

 

【导读】在新智元重磅发布的新书《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中,针对“2049 年人工智能未来展望”这一主题,我们邀请了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专家和产业领袖进行讨论,今天分享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快来新智元AI朋友与AI大咖讨论~

 

 

当前人类正处于这样一个节点: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及应用,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构建“机器意识”的可能。近年来,“AI 落地与产业化”成为关键词,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出现,智慧机器将不再只是单纯的机械,而是能与人交互、对环境做出响应的机器,它将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们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已经用到了许多项 AI 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机器能够“感知”世界,拥有了“看”、“听”、乃至“说”的能力。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世界正朝着“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万物互联,人机共生”将带来美好的世界。

 

 

 

但是,我们仍有很多问题要问: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哪些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吗?中国将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

 

 

 

204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而人工智能更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 30 年,人工智能将面临无数突破点,也将给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针对“2049 年人工智能未来展望”这一主题,新智元邀请了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专家和产业领袖进行讨论,接下来分享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华为王成录专访: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中不应太浮躁_第1张图片

 

王成录  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

 

 

2049年,脑机融合是否将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到 2049 年,认知科学是否会有大的突破呢?对生物大脑、人类大脑的研究,是否会影响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会增强人类的能力? 新智元创始人杨静女士采访了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

 

 

 

 

王成录博士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通用性技术(GPT,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是有可能改变人类社会所有行业的一种基础性技术,并且已经在许多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王成录表示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是很乐观的,认为它的空间非常大,跟各种其他学科交叉起来,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王成录认为人工智能在目前的阶段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是,AI无法根据条件的变化,自适应改变自己的运算规则。AI现阶段基本上是依赖数学算法和计算机来做运算,本质上还是一个计算机和数学运算相结合的技术。谈到脑科学,王成录认为:2049年脑科学有很大突破的可能性不大。把大脑的完整运作机制都搞得非常清楚,让机器像大脑一样去思考,至少在2049年还几乎不可能。
 

 

 

 

2049 年,摩尔定律质变能否引发智能革命 

人工智能的进步离不开计算能力,而几十年来,计算机硬件的进步背后有一条金科玉律,即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表明:每隔 18~24 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便会增加一倍,芯片的性能也会随之翻一番。 

 

 

 

然而,摩尔定律正在变缓,甚至接近极限,芯片的性能遭遇了能效比瓶颈,不再遵循摩尔定律指数提升。于是,人工智能领域不得不寻找新的创新路径,开发如神经形态芯片、类脑芯片、光子芯片等,或基于现有技术以架构创新、算法优化等方式推动计算性能的提升。 

 

 

 

那么,未来 30 年,芯片的摩尔定律会彻底失效吗?到时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将出现哪些变化?中国是否将在新的智能硬件生态中立足和领先?

 

 

 

王成录表示,他对未来十年摩尔定律持有乐观的态度,认为还会这样走下去,因为整个人类的创造力、科技的进步、材料学的进步、工艺的进步和产业的投入等,会解决我们现在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

 

 

 

他说:“让我们看看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人类在几十年前就担心石油能源用完了人类就没有能源可用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不断有新的石油矿藏被探索到,原来我们无法利用的能源也能利用起来,比如油页岩、可燃冰等。摩尔定律也是一样,从7纳米到5纳米、3纳米、再到3D工艺的成熟,我认为沿着这条路走仍然会持续进步。”

 

王成录博士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中,不应太浮躁。他说:现阶段中国ICT领域的创新大部分都集中在应用层面的创新,这不是说不对,应用层面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事情。

 

 

 

但是同时,咱们在基础技术上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比如在最核心的四个基础软件上,中国几乎是没有的。第一个是操作系统,第二个是数据库,第三个是编译器,第四个是编程语言。这样的话中国很难真正拥有自己的软件生态,因为生产工具是别人的、生产原材料是别人的,等于只是做了一个组装,那么当人家的工具一变或者工具不发展了,我们就得学着使用新工具。软件这个领域,中国的产业界、学术界的人才要聚集起来,把这个底座打好。我们一旦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有了自己的数据库、有了自己的编译器和编程语言,那么整个软件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全都是我们的,这个时候才能说真正有了长久生态的基础,否则就是天天移植人家的生态,把我们大部分的宝贵人力都耗费在这种移植的工作上。

 

 

 

王成录告诉新智元,硬件生态方面,华为的海思应该是走在了前面。这是最难的一条路,但这条路一旦走通了,就会是我们未来健康发展的永久基础。中国要想在未来人工智能领域有一席之地,想要在服务中国产业的同时引领世界的发展,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因为它带来的是永久竞争力的提升。

 

 

 

2049 年,中国人工智能能否展翼腾飞 

人工智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在 2017 年、2018 年 和 2019 年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频频出现,体现了政府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决心,也为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步向前。2018 年 7 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中心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2018》。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上都排在世界第一。专利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产业上,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风险投资上,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到了全球的 60%,成为全球最“吸金”的国家。 

 

 

 

那么,在未来的 30 年中,中国在哪些领域/行业将会取得最大的突破?大家又最期望看到中国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行业取得最大的突破?

 

 

 

对此,新智元在 2019 年华为 CBG 开发者大会期间采访了王成录博士。在王成录看来,人工智能在三个领域有巨大机会:第一是工业制造,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医疗健康。

 

 

 

王成录分析:我国在传统工业制造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高精尖制造工艺不太过关,比如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寿命不如欧美发动机,很大原因是生产工艺不过关。有了AI赋能以后,利用好反馈闭环的机制,就会把一些成功的加工工艺过程固化下来,用于后续生产工艺中。以华为手机的自动生产线为例,手机屏幕越大对制造工艺要求越高,因为手机屏幕所受压力不同,显示色彩的一致性就有很大问题。我们通过机械手的压力反馈,根据每块屏的参数,自适应调整机械手按压压力,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线产出的手机屏色彩显示的一致性,这个工艺过程仅靠人工实现是非常难的。大量的生产数据积累下来以后,机器就可以去训练,找出一个最优的生产路径和最佳的生产工艺参数。AI赋能传统工业和制造工艺能让传统的制造业质量、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发展就能够做到生产制造的个性化。

 

在教育领域,AI同样会发挥巨大作用。每个人的潜力在出生时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彼此差异越来越大呢?是因为人的经历不一样。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AI完全可以帮助这个目标达成。AI赋能的教育系统,可以记录积累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全量数据,会很好地识别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然后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可以针对性的补充每个学生个人的知识薄弱点,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在医疗健康领域,AI应用也有巨大潜力。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人均寿命会大幅提升,每个人都有机会健康地活一百岁。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某些疾病一般到了中晚期患者才有反应,才会去医院检查,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成本和代价也非常的高。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数据被大量、方便的采集,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完全可以及早发现人体的不良变化倾向,做到防患于未然。

 

 

 

比如可以放在马桶中的传感器,采集人体排泄物里面的信息,通过分析菌落变化就会了解人的消化系统变化情况。通过排泄物成分分析,有可能非常早期的就会发现直肠癌的征兆。类似这种监测传感收集的人体信息会越来越多,这些信息对丰富诊断人的身体状况非常有价值,逐步地沉淀建模,再把最优秀医生群体的医疗经验建模,两者结合,就会大幅提升诊疗效果。

 

 

 

2049 年,人工智能能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大国”到 “富国”再到“强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人工智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全球竞争力,影响到未来 10 年到 20 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机遇,也是挑战。

 

2049 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走过近百年光阴,那么,人工智能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在王成录博士看来: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之一是释放人的潜力,比如说把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替代掉,那么这些劳动力节省出来可以干更有价值的事情。

 

人工智能会让中国整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中国人勤劳聪明,如果有更多的人从低水平重复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会释放想象不到巨大的潜力。比如,我们把高速公路的收费员的工作用ETC来替换掉,释放出来的收费员就可以把高速公路的服务站经营得非常好,这样对驾驶员和乘客来讲就有机会获得更优质的高速服务区的服务体验。人的体验提升了,新的工作又产生了。

 

 

 

2049年,中国是否有能力引领全球AI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来临,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赛场。对中国而言,人工智能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如果把握住,将有可能跻身 AI 强国之列。那么在接下来关键的 30 年中,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中将处于怎样的地位?中国最急需发展的 AI 子领域是什么?中国是否会拥有全球领先的 AI 企业呢?

 

 

 

在接受新智元采访时,王成录表示:“我对中国未来在AI领域领先全球充满信心,实际上基于AI能力的应用创新在中国已经非常普遍了,比如我国多个停车场通过自动车牌识别的收费系统,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等。各行各业的应用创新,会进一步推动AI相关基础技术的持续进步。

 

但中国应该在AI相关的基础技术领域多投入,比如说与AI相关的算力,涉及到芯片和操作系统。芯片这个领域国家应该要加大投入,这背后是什么?是材料科学、化学、理论数学、物理学,这些学科的发展和突破是基础。基础科学的突破才能创造一个新的行业或者产业,如果没有相关芯片和基础软件的突破,仅仅是应用层面的创新是不可能长久的,无法具备长久的竞争力构建基础。

 

 

 

所以我们只有在基础领域里,把基础的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这些能力全面构建好,能够使能的领域就非常多了。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 

 

第三个方面是人才培养。所有的竞争最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环境还是有点浮躁,大家都希望挣快钱,出现一些泡沫,缺少让大家扎扎实实做基础技术研究的环境。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结合,可以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通过王博的分享可以看出,用“未来可期”来形容中国人工智能的中长期发展最为恰当,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直面各个层面的困难与挑战,但在通往新中国 100 年的 AI 创新之路上,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系统打造坚实且牢固的“地基”是重中之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