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9
时间:8:53-9:23
地点:客厅
姿势: 盘腿
冥想观察:
今天的冥想又换了一种方式,昨天中午开始偏头痛,脑袋被扯得头快炸了。晚上去嫂子家,嫂子用药灸给我灸头,那么痛,都能忍受得了,嫂子说完太厉害了,她和哥哥灸那个的时候都是大吼大叫的,我却一点声音都没有。
其实,那个痛感和牵扯痛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昨天十点半回家后就睡了。今天早上起床打卡后,头还是很痛,于是又躺下来休息,直到7:30.做完洗漱工作,儿子也起床了,他早上有学习任务,自己开着英语儿歌分级唱,我把梁晓玲前天在猎鹰号上的复盘再拿出来听了一次,一边听一边打坐。
因为儿子就在我旁边放音乐,音乐当背景,把梁晓玲的复盘当主旋律,自己当接收器安静的做下来聆听。
听完复盘,我有一种很明显的直觉,那就是跟着梁晓玲这样的领导人航行一年两年三年,只要我脚踏实地的跟进,体验,那么一年以后的生活一定比愿景幻游里面的状态还要好。
她是时刻用行动告诉我们自己在怎么做,并且分解给我们听她在怎么做?真正的践行者人才运营官的角色职能。
今天我特意在听完复盘后6小时后才来做这个学习笔记,看看自己能记得多少。以下是我对船长上个礼拜猎鹰号复盘的复述:
一开始船长提到自己5点到9点在线上各个空间切换,到9点已经作了3场分享,到我们这边是晚上9点,开启第四场复盘。她喜欢这种快速切换的状态,并且享受其中。
这就是未来我的状态,现在梁晓玲就是我的目标,她现在的状态就是我未来一年两年最多3年达成的状态。所以,现在我要学会并且刻意练习的是:主题演讲能力,快速切换的能力,时间精力管理能力,复盘能力,赋能影响力等各种能力的打造。
第二点,船长讲到了学习知识,不能只学习平面知识,而是要让知识立体起来。什么是立体呢?她讲的例子是:如果自己所学的知识是a.b.c.d.e.f那么,这就是平面知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怎样才是立体的?如果你发现C不见了,那么知识就变得立体了。
说实话,我没理解她这段话的意思。什么叫C不见了,知识就立体起来了?我的理解是;比如,我看梁晓玲的课程内容,开始的时候我会觉得内容很好,我要好好学习她的内容,同时,我又觉得她的课程设计有意思,她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底层依据是什么?
是以学习对象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强调体验。他在实践罗杰斯的教育理念。再后来,我想很好奇她课程设计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我要学习她设计的逻辑。
现在,我又更深入一层,船长到底是有一些什么样的经历,让她行程了这样的做事框架。至此,她所教的知识在我这里不是扁平的而是有层次的。
我想这就是立体,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有知识点下面的一层层的架构,以及架构的形成过程。
原来,这就是罗杰斯所说的《个人行程论》的实践。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是有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没有无缘无故,凭空出现的东西。一切都在体验、实践中慢慢形成。一切都是形成过程中,唯有体验是最高权威。
第三点,船长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在猎头公司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电话咨询的朋友,前台的人以为她是同行探取情报的,实际上,那个朋友不过是处于职业迷茫期,不知道作何选择。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对30多个行业的职业调查,根据这些数据来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所以,他给好几家猎头公司打电话,询问行业现状,职业现状与前景。为的是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减少自己的主观片面,导致做出不合理的选择。
由于她的真诚透明,好几家大型的猎头公司被她的真诚透明所打动,都开始无条件的帮助她。这件事情对船长的影响很大,她说,她很感动,因为这个人为了了解职业现状,愿意下那么大的决心做那么多的调查,甚至冒着大家认为她是内行窃取情报的风险。
船长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真正真实的看到一个事情的原貌,但是,我们却可以尽可能多的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更多信息,尽可能的接近事实的真相,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错率,减少主观片面,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做出决定,并坚定的执行这个决定。也就是要有调查,而且调查的范围足够大,有体验才有发言权。
学习了个建知识,最终我们要到实践中各种运用。如果运用不够,我们对一个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没有真正的把这些知识实践出来它原本潜藏的力量,就觉得这个知识是好的,或者不好的,浅尝则止,九牛一毛都不是真正的实践态度。
要想真正训练成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最最核心的一点是不断体验,没有点评到1000张卡,没有帮助重建200人的个人建构案例,我们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成长建构师。
讲来讲去,船长还是在强调践行的重要性,以及反复践行的重要性。这个案例,船长从只有拥有足够多的背景知识,也就是足够多的案例,才能接近事物原本的真实面貌,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否则,都是浅尝辄止,我们无法看到事情的本来面貌,就算选择了,也很可能因为理解不到位而中途放弃,导致前期努力功亏一篑。
船长讲到这里,她又回到了罗杰斯的个人行程论中,个人成长建构师就是要在带领不同的人穿越暗黑隧道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人们的困境,困惑,阻碍点,潜力,潜能等。其实,也是一次一次发现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的建构也是在重构他人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昨天我又一次经历了船长说的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足够与否,会直接影响我们做出是否合理的决定。
妈妈在医院住院有差不多十天了,一直做着各种检查,最后医生建议出院,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原因是手术并不能解决妈妈的问题,有可能更糟糕。不过,还可以等下一个彩超结果出来,看看主动脉瓣,二尖瓣以及三尖瓣病变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再做决定。
昨天下午弟弟给我把彩超结果发给我看时, 我傻眼了。原因是三尖瓣问题很严重,之前换的两个瓣膜倒是没有问题,这就意味着,妈妈要做三尖瓣膜手术,而这个手术的风险是极高的,就算成功,手术后的药物副作用也很大,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以每年1%的速度上升。医生也告诉我,三尖瓣换了心脏会心动过缓,还要装起搏器,这也会加重心脏负担。
想到这些,我有种感觉妈妈到了生死边缘的感觉,而我无能为力。有种妈妈马上要离我而去的无奈,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分离。下午整个人都处于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甚至我不敢去医院看妈妈,就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到了晚上,头痛剧烈,我给嫂子打电话(也许我知道的知识不够,也许我的判断是不准确的,我需要医生的专业建议,嫂子是外科医生,也有相关的朋友,她应该能帮助我)晚上8点半到嫂子家,嫂子帮我把妈妈的资料发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心外科主任医生朋友,等到晚上十点左右,对方回复信息,手术不建议做,保守治疗,还没有到达生死边缘,做手术反而得不偿失。
通过妈妈这个病例,短短十来天,我的心情因为每次的结果而忽上忽下,我掉入了一种怪圈当中,依据每一次的检查结果,或者医生单次的说法,加入自己的想象,做了一些可怕的设想,没有对妈妈的病有全面的了解,没有整体的把握。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过山车的感觉。
不轻易下判断,尽可能多的了解背景信息,综合判断,是我从妈妈这次住院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经历。全面把握,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最后综合判断,最终接纳生命是一个过程的事实。(生命就是一场体验啊)
#一点感悟#
任何外在形式的呈现,都有其形成的过程。如果我能看到形成过程,我能看到自然的设定机制,那么我还会带着偏见,带着自以为是的偏见看待他人的各种行为吗?
瞬间理解了所有人的各种行为,开始变得开放,包容。未来是一个接纳的过程。
这一段感想来自于:同性恋的大脑和我们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不一样,一些犯罪的人他们的大脑结构不一样。进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如果我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别人的成长过程中,我还会有各种不理解,不认同,不接纳吗?